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勃奎拉藤:植物界里的“变色龙” 柯玉升 ①勃奎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勃奎拉藤:植物界里的“变色龙”

柯玉升

①勃奎拉藤生长在智利和阿根廷的热带雨林里,和大多数藤蔓一样,从地面上爬出后极力地向上生长,然后缠到一棵大树身上。

②2012年,植物学家埃内斯托遇见了勃奎拉藤。一路看去,埃内斯托发现了它的不同之处——在地面上,勃奎拉藤的藤蔓看起来圆圆的,一旦它的藤蔓爬上宿主,叶子形状就变了,变得与宿主的形状一模一样。更为奇观的是,当勃奎拉藤从第一个宿主爬到第二个宿主上时,缠在第二个宿主上的叶子又跟着变化,且模样与第二个宿主上的叶子形状并无二致。

③勃奎拉藤这种见“主子”就变换叶子形状的特性,被生物界称为“模仿多态”。《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是这样描述的:当勃奎拉藤的藤蔓延伸到树木分枝上时,其多变的叶子可以改变大小、形状、颜色、朝向甚至静脉模式,以匹配周围的树叶。如果藤蔓跨越到另一棵树上,它就会发生变化,即使新宿主的叶子大小是原来的10倍而且形状截然不同。

④这种罕见的特性,在动物界中只有在蝴蝶的身上发现过。在目前科学界还有没有一种能够像勃奎拉藤这样模拟周围邻居形态的植物呢?有很多,常见的兰花就是其中之一。

⑤但和兰花一样会模拟的植物,它们模拟的范围非常有限,最多只有两种模拟形态。而勃奎拉藤却让人觉得它像章鱼或者乌贼——至少能够模拟八种基本形态。就算它爬上了一株以前从未见过的植物,它也能模拟它附近植物的形态。

⑥当然,勃奎拉藤不是什么都能“复制”。埃内斯托还发现,勃奎拉藤缠上一棵树叶边缘呈锯齿状的大树。可惜的是,勃奎拉藤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模仿,叶子最终未形成锯齿状。

勃奎拉藤为何会模拟呢?可能是为了防止被诸如象鼻虫、金花虫等食草昆虫吃掉

⑧如果能够将自己隐藏在各种树木之间,那么每片叶子被吃掉的几率就小得多了。埃内斯托将挂在树枝上伪装的藤叶和仍留在土地上寻找树木的藤叶,以及攀爬在无叶树干上的藤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地上和树干上藤叶的被食概率分别增加了33%和100%。

⑨最疯狂的地方在于,勃奎拉藤不需要接触其他植物,只要附近有其他植物即可模拟。动物王国里的模拟均需要物理接触才能达成,但这种植物只需要挂在宿主植物身上,就能在没有眼睛、鼻子、嘴巴和大脑的情况下,看到与它还有一定距离的邻居并模拟它看到的东西。

⑩勃奎拉藤如何识别树木并相应地模拟变化的呢?埃内斯托推出三种假设:信号也许在光里,也许在气味里,也许在基因导入里,它又如何将这种化学物质转变为形状并自行模拟的呢?埃内斯托玩笑地说:它被称作隐形藤蔓的原因在于它同美国的间谍飞机一样,内部工作原理依旧是个谜。

⑪勃奎拉藤“模仿多态”的特性虽未解开,但至少从它的多变特性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在复杂多变的恶劣环境里,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求得生存。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13,有删节)

1.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第①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阅读第②-⑥段,简要概括勃奎拉藤有哪些特点?

3.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由勃奎拉藤的生长地和一般习性写起,总写勃奎拉藤的这一植物,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见“主子”就变换叶子形状;勃奎拉藤至少能够模拟八种基本形态;勃奎拉藤不是什么都能“复制”。 3.不能删去,“可能”带有估计、推测的意思,如果删去,就成了勃奎拉藤的模拟“是为了防止被诸如象鼻虫、金花虫等食草昆虫吃掉”,表达太绝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强调突出了勃奎拉藤“如果能够将自己隐藏在各种树木之间,那么每片叶子被吃掉的几率就小得多了”。 【解析】 1.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结构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开头的作用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揭示或升华主旨。第①段在内容方面的作用,要答出总写勃奎拉藤的生长地和一般习性;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侧重从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角度回答。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如此题的题干要求阅读第②-⑥段,简要概括勃奎拉藤有哪些特点。通过题干看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文章②-⑥段,筛选其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见“主子”就变换叶子形状(第③段);勃奎拉藤至少能够模拟八种基本形态(第⑤段);勃奎拉藤不是什么都能“复制”(第⑥段)等角度进行概括。 3.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答题时,需要先回答能否删除,接着分析“词语”的语境意义,具体说明了什么内容,再答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此题“可能”指勃奎拉藤的模拟“是为了防止被诸如象鼻虫、金花虫等食草昆虫吃掉”只是一种估计和推测,“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 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使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第⑧段中“埃内斯托将挂在树枝上伪装的藤叶和仍留在土地上寻找树木的藤叶,以及攀爬在无叶树干上的藤叶进行了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地上和树干上藤叶的被食概率分别增加了33%和100%”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地强调突出了第⑧段的段首句的内容,即勃奎拉藤“如果能够将自己隐藏在各种树木之间,那么每片叶子被吃掉的几率就小得多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某学校进行了“亲近祖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相关练习。

(1)活动中,同学们争相搜集讴歌祖国的对联,小华找到了上联,请确定下联。

上联:光辉历程世瞩目  下联:______

A.礼炮声声震天下  B.改革开放扬起帆  C.神州大地遍地花  D.山南海北赞改革

(2)爱国主义始终是诗歌不变的主题,请你仿照示例,用诗意化的语言作答。

示例:祖国是什么?太阳回答: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祖国是什么?______回答:__________

祖国是什么?______回答:__________

(3)下面是班长在“讴歌祖国”主题班会的开场白,出现了几处口误,请改正。

同学们,她有着山一般的意志,海一样的胸怀。长城是她坚强的臂膀,长江是她飘逸的裙带,白云流动着她绵绵的情思,山花摇曳着她温馨的气息……这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这就是我们神圣的母亲!让我们以全身心,尽情讴歌我们的祖国吧

①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

②画曲线句缺宾语,应改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1)《红星照耀中国》中比较比较详尽地记录分析了蒋介石对红军第五次“围剿”与众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2)《昆虫记》中所写的会用“心理战术”,去巧妙地制服敌人的昆虫是______;能够不凭借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的昆虫是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侯车室外追上小女孩,我紧紧地拉住了她的手,把钱到她的手中。她诚惶诚恐地望着我,双眼瞬间yíng满了泪水,猛然把我塞到她手中的钱又塞回我的衣里,对我说了一句话,转身跑掉了,很快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人们都惊讶地看着她。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到(    )  yíng(    )满  衣(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诚惶诚恐”的“恐”的意思是      ;“熙熙攘攘”中,“熙熙”的意思是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不得改变原意。

人们都惊讶地看着她。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④南阳诸葛庐,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__________,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默写朱敦儒《相见欢》的下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