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正下面各组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心翼翼 喧腾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B...

正下面各组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心翼翼     喧腾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B. 洗耳恭听     贪婪    瘦骨嶙峋    眉开眼笑

C. 更胜一愁     贮蓄    津津有味    见异思迁

D. 骇人听闻     诀别    昂首挺立    随声附和

 

C 【解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C项,“更胜一愁”是错误的,正确的是“更胜一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句子中的注音写出词语。

(1)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cōnɡ lónɡ_____、幽雅。

(2)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línɡ dīnɡ_______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3)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xiá ài      民族主义和xiá ài      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4)除非是为了xuàn yào_________一下他的新衣服。

 

查看答案

请以“给自己一些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救 人

侯发山

随着楼上的灯火渐次熄灭,夜,一点儿一点儿深了。直到四楼那一家的灯光消失,整个楼都沉寂下来,他才松了口气。这是他初出茅庐,千万不能失手。他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工钱没要到,身上只有两百块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打算,弄够回家的盘缠,便回家过年。

在公园里藏了几个小时,身子骨都麻木了,再不动手,他就要被冻僵了。这是栋老式的六层住宅楼,没有大门,没有门卫,他如入无人之境,很轻松地进入了楼道。

起风了,呜呜的响声把楼道里的灯弄得忽明忽暗。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二楼。白天他已经踩好点了,东户住着老两口儿,没有其他人。他不会开锁,也没有撬门的本事,正在他发愁怎么把门弄开的时候,不料,他轻轻一拉外边的防盗门,开了,再轻轻一推里面的木门,竟然也开了!有那么好大一会儿,他以为是在梦中。他不知道,老两口儿的儿子在外打工,他们担心儿子突然回来进不到家里,多年来,门从来就没锁过。

推开屋门的那一刹那,一股浓重的煤气味儿迎面袭来。他赶忙退了出来,①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

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去了,同时“有人吗?有人吗?”地喊着。没有人回应!他打开手机的照明四下扫射,屋内陈设简单,不像是富有的人家。走到卧室门口,果然看到两个老人躺在床上“熟睡”,他大声叫道:“大伯!大娘!”两个老人没有丝毫反应。他上前推了推他们,还是没有反应!

他来不及想那么多,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打过电话,他心里略微轻松了一些。他想离开现场,又感觉不妥,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自己不能离开。

120来的同时,110也来了。②原来,他在打120的时候,由于说话紧张,语无伦次,让医生起了疑心,挂断电话后,医生拨打了110。煤气中毒,除正常因素外,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杀,另一种是他杀。因此,医生多了个心眼儿。

120走的时候,他把身上仅有的两百块钱交给了医生,说是医药费。医生迟疑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他被一高一矮两个警察带走了,任凭他们问什么,他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可说的呢!

看着他瑟缩发抖的样子,高个儿警察给他拿了一件军大衣,让他裹上。其实,他不仅是因为冷,还有害怕。

矮个儿警察看了他一眼,对高个儿警察说:“是不是小偷啊?”

他大声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不是小偷!”说罢,眼泪几乎要流出来。

矮个儿警察说:“那你怎么出现在现场呢?跟这家人什么关系?”

他又闭上了嘴巴。他知道,捉奸捉双,捉贼捉赃。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会对自己怎么样。

不管矮个儿警察怎么问,他就是不开口。

高个儿警察说:“不像。现场咱们也看了,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啊!”

矮个儿警察说:“现在的人能着呢,不能小瞧了。”

高个儿警察说:“是老人的亲戚也说不准。”

矮个儿警察在网上搜了一遍,然后对高个儿警察摆了摆手。高个儿警察明白,他不是惯偷,先前也没有不良记录。

两位老人终于醒了。

他被两个警察带到了老人面前,问他们认识不。此时,两位老人已经知道是他救了他们。

老大娘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

他本来就紧张,这下子更紧张了,额头上渗出了汗。

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对两个警察说:“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论辈分该叫我叔。”

高个儿警察的脸上溢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矮个儿警察问老大爷说:“真的?”

“真的,真的。”老大爷用力点点头。

“没咱屁事,走!”高个儿警察扯上矮个儿警察走了。

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

(选自2017年第15期《微型小说选刊》)

1.画线句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他”流泪(几乎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他大声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不是小偷!”说罢,眼泪几乎要流出来。

(2)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

3.画线句②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高个儿警察知道“他”是小偷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查看答案

“容人之功”亦为功

刘根生

①有人说,“既要敢于担当,又要容人之功”。话虽不长,却令人深思。

②独木再高也撑不起大厦。一个人能担当固然不易,但更可贵的是容得下他人冒尖出彩,共同成就一番事业。有家跨国公司,新任经理都会从总裁那里得到木制套娃。其中,小木娃上有张字条:如果每个人都只用比自己小的人,公司就会变成矮人;如果每个人都能用比自己高大的人,我们就会成为巨人。对管理者而言,善用“高大者”便是容人之长,本质上即是容人之功。

③容人之功,体现着求同存异、从善如流的胸怀和气质。赤壁之战前夕,张昭主和,周瑜主战,两人在大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当孙权采纳了周瑜意见后,张昭转而积极配合支持周瑜,共辅孙权守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意见有分歧乃至纷争,并不可怕;凡事谋定之前,尽可各抒己见。但在谋定之后,则不可因观点相异而不作为甚或使绊子。张昭的故事启示人们,心中存有大格局、涵养乐见其成的雅量,处处补台、成人之美,方能凝心聚力,以求大功告成、美美与共。

④容纳他人成就意味着共创共享,往往孕育着伟大的美德。普瑞舍在研究中发现水母荧光蛋白后与查菲和钱永健等分享了成果,后者接力探索,完成了荧光蛋白在其他物种上重组研究且获诺贝尔化学奖。普瑞舍说: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做了我做不到的伟大工作。在西班牙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临近终点时不幸遭遇爆胎,只好扛起自行车向终点跑去,紧随其后的车手纳瓦罗选择跟在后面慢行,最终与奖牌失之交臂。纳瓦罗说:超越爆胎对手取胜不大道德。无论是为他人站在自己肩膀上成功而高兴,还是在竞争中坚守道义与精神,都彰显着“容人”的高尚境界。

⑤现实中,容错不易,容功尤难。有的人患有“致命的自负”,总觉得自己全知全能全善,于是事事都想捏在自己手中,不给他人表现的机会;有的人热衷揽功争功,事情做不成就推脱责任,事情做成了则忙着往自己脸上贴金,擅长做一分、讲十分。在一些地方,干事者败在了“琢磨干事者”之手,久而久之,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了干事创业的良性环境与氛围。事业成败最终在人,倘若任由这种风气蔓延,再美的蓝图恐怕也会在“落实”中走向“落空”。正因此,更须倡导与播撒容人之功的理念。

⑥回溯历史,秦穆公不仅广纳天下英才,且“人之有技,若己有之”,结果“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孤立的,与他人的成长紧密相关。社会的发展永远靠合力推动,既以“建功立业舍我其谁”的精神履职尽责,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成他人之功,心田似海、同心同德、勠力实干,我们方能赢得更出彩的人生,成就更绚丽的事业。

(摘自《人民日报》)

1.本文表达了什么观点?

2.从全文来看,“容人之功”表现在哪些方面?

3.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廉颇不服蔺相如被赵王看重,在众人面前表达不满,后来知道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幡然醒悟,负荆请罪,二人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B.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贵州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引进高素质人才,大力培育大数据产业,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

C. 老子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孔子,最终帮助孔子成一家之言,建立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成就一段佳话。

D. 唐太宗李世民从年轻时就带兵征战沙场,论功行赏时,他总是把功劳分给手下的将领,因而许多将士们心服口服,愿意与他出生入死,最终成为一代明君。

 

查看答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本文主要批驳了什么观点?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这一点现象”指什么?

3.从全文来看,“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具体指哪些人?

4.画线句用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