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阴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选自《郁达夫文集》)

1.画线句子所写的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有什么用意?

3.作者主要抓住了故都的秋的哪一些景物来展开抒写的?由此渲染出一种什么样的特色?

4.“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

5.作者在文中时不时提到南国的秋天,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通过列举作者在南方总是想起的北国秋天五个方面的景色,由此表达出对故都秋景的无限怀念之情。 2.由作者能够看到的景色和听到的声音来告诉大家,这里的秋景美丽,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秋天的浓重的气息。 3.作者主要抓住了如北京的秋槐、秋蝉、秋雨以及果树等方面的景物展开抒写;由此渲染北京秋天的“清”、“静”、“悲凉”、“成熟”的特色,可见作者的记忆之深。 4.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秋蝉之多,在故都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也所以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5.时不时地提到南国的秋天,这主要是为了与故都的秋进行对比,进而突出北国的秋的与众不同,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分析人物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主旨和语境进行分析。文章中的“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一语句写作者总是想起“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景的无限怀念之情。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文章第1 段中的“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句话,通过“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写自己在“故都”之中不经意间就能见到秋天的美景,感受到秋景的气息,抒发了作者的惬意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章,结合文章具体描写的景物综合概括。文章第2段写秋槐;第3段写秋蝉;第4~7段写秋雨;第8段写果树。渲染了秋天的氛围,分别突出了故都的秋“清闲”“安静”“悲凉”和“成熟”的特点。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要根据句子的特点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后,结合语境进行赏析。“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养了“秋蝉”,显然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突出而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秋蝉之多,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据此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本题从文本中选择一处对比进行分析即可。文章中作者时不时提到南国的秋天,其目的是把“南国的秋天”与“故都的秋天”进行对比,突出故都秋天的独特的特点,同时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怀念和眷恋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大自然中的四季风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文远中学举行“投身自然,感受四季”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这个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为了激发大家对自然美景的讴歌,有的同学写了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满地花阴风弄影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表明你的观点,表达你对季节美景的鉴赏。从夏、秋、冬中选择,详细述说季节美在何处,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______________的(夏  秋  冬)天最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描绘的文字中表达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所以请你再写两个句子。要求:根据画线句子的写法,仿写句子;必须围绕在上面表明的观点;文字要简洁。

夏天,蓬蓬勃发,各种庄稼在暑气的蒸腾下奋力拼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____(作者)的“海洋三部曲”之一的《海底两万里》中的______说了一句话:“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以此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2)“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文字出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_______,其中的“他”是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头垒筑的城门只是几个大小不一的门洞,除了牢固结实,丝豪没有巍峨雄伟的感觉。这些看上去其貌不扬的shā石城墙,至今保存完好,将方圆3公里的古城围合得如铁桶一般,而且固若金汤,只留有7个城门作为出入通道。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______   _____   shā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

(3)文中“其貌不扬”的“扬”的意思是________;“固若金汤”中,“金汤”的意思是_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现了城墙的建筑情况。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②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⑥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2)默写崔颢《黄鹤楼》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艺人木匠、补锅匠、补鞋匠等的手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