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下列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下列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棉棉

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  来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消息,4月12日19时0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实践十三号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也是我国技术试验和示范应用成功结合的典范,对于促进我国通信卫星技术及产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实践十三号卫星是东方红三号B平台全配置首发星,设计寿命15年。卫星突破了电推进、Ka通信载荷、高轨激光通信等制约我国航天技术跨越发展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将在轨实现东方红三号B平台功能和性能指标考核,开展我国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业务试验,探索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及应用。

实践十三号卫星创造了我国通信卫星多个“首次”:首次在高轨卫星工程化应用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完成南北位保任务,大幅提高有效载荷装载比和卫星在轨寿命;首次在我国卫星上应用K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载荷,通信总容量达20Gbps,超过我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首次开展我国高轨卫星与地面的双向激光通信技术试验,速率最高达到5Gbps;首次在我国高轨长寿命通信卫星上百分之百工程化应用国产化产品,改变了相关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实践十三号卫星完成试验验证后,将转入Ka频段宽带通信试验业务,纳入“中星”卫星系列,命名为中星十六号卫星,使我国成为继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后掌握Ka频段宽带通信这一先进技术的国家,可为我国通信设施不发达地区的用户提供优良宽带服务,促进宽带卫星通信在高铁、船舶、飞机等移动载体以及企业联网、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遵循独立自主研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科研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已发展了四代通信卫星,走过了一条从探索到实践、从试验到实用、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已形成固定通信广播、移动通信、数据中继等卫星通信技术服务体系,在轨民(商)通信卫星16颗,转发器总数量达273个,构建了北京、香港、喀什三地互联互通、互为备份的卫星测控和业务监测网络,建成了连接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卫星电信港,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在国内,卫星通信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国直播卫星开通用户超过7000万户。在国际上,卫星通信业务拓展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影响力大幅提升。

实践十三号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工局组织实施。卫星、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地面测控系统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运控和试验应用系统由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6次发射。

1.请用横线画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并根据导语的内容,拟写一个标题。

2.“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是这则新闻的电头,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体会“……建成了连接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卫星电信港,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中加点词语“基本”的表达作用。

5.实践十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有何重要意义?

 

1.导语:第一段中除“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之外的语句。 示例: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中国通信卫星能力实现重大跨越。 2.说明新闻的来源和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3.排比句。 强调了实践十三号卫星创造了我国通信卫星“首次”个数之多;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4.“基本”是“大体上,大致”的意思,表明我国大体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但还未完全形成,这与实际相符合,体现了新闻用词的准确性。 5.实践十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促进了我国通信卫星技术及产业的跨越发展。实践十三号卫星将在轨实现东方红三号B平台功能和性能指标考核,开展我国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业务试验,探索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及应用。实践十三号卫星创造了我国通信卫星多个“首次”。实践十三号卫星完成试验验证后,将纳入“中星”卫星系列,使我国成为继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后掌握Ka频段宽带通信这一先进技术的国家。 【解析】 1.本题考查寻找新闻导语和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或采取其他生动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根据导语的定义和特点,可确定本文的导语是第一段中除“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之外的语句。新闻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一般采用“何人+何事+结果”的形式拟写。根据导语内容可知,本则新闻的“何人”与“何事”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结果是“对于促进我国通信卫星技术及产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故可概括为“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中国通信卫星能力实现重大跨越”。 2.本题考查新闻电头的作用。新闻电头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本文的电头“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说明了新闻的来源是央广网北京,时间是4月12日,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3.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特点的能力。分析语句特点一般从修辞、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然后分析采用这种手法达到的效果。本文画线句从四个“首次”可知,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强调了实践十三号卫星创造了我国通信卫星“首次”个数之多,从句式上来看,增强了气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本题考查赏析新闻语言特点的能力。分析词语,首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具体到本题,“基本”是“大体上,大致”的意思,强调的是我国大体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而不是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这体现了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找到描写实践者十三号作用的语句,然后根据其作用概括它的重要意义。如根据第一段的“实践十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对于促进我国通信卫星技术及产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可概括出第一点答案;根据文章第二段可概括出答案第二点;根据第三段首句,可概括出答案第三点;根据第四段中的“实践十三号卫星完成试验验证后……使我国成为继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后掌握Ka频段宽带通信这一先进技术的国家”,可概括出答案第四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记叙文《兄弟》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兄 弟

黄韫彦

①傍晚的荒野,横七竖八躺着被鲜血浸染的躯壳,漫天黄沙缓缓侵蚀着他们存在的痕迹

②格雷特少校扯开压在他身上的印有法西斯标志的旗帜,试着爬起来。他只记得一个炮弹飞过来时,自己被猛地震起,失去知觉。

③他知道军营在哪,必须在天黑前回去。格雷特使劲支撑起身子,左腿却袭来钻心腕骨的痛。他扭头瞥见那片血肉模糊的腿,心头一惊:这腿恐怕要落下残疾了。他还那么年轻,他才十九岁。可是望望遍野的横尸,格雷特没有吱声,拖着残肢艰难地爬行。

④风在荒野上幽泣。每挪动一步,格雷特都疼得眼前发黑,他身后留下一道断断续续的暗红血痕。再这样下去,天黑之前他可能赶不到军营,会在半路昏厥或失血而死。正当格雷特沮丧得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棕色的身影踉踉跄跄地出现,并不断朝他靠近。

⑤心头的希望重燃,格雷特朝对方使劲挥了挥手。几分钟后,蹲在他面前的是个浑身脏兮兮的小伙子。

⑥格雷特看到小伙子破烂的衣袖上的一串号码,猛地打了个激灵,这个小伙子是从纳粹集中营里逃出来的犹太人。

⑦“嘿,你还好吗?”小伙子脸庞瘦削苍白,声音却透着一种轻快。

⑧格雷特下意识地去掏手枪,才发现它早已不知去向。格雷特用警惕的目光死死盯住对方。

⑨小伙子皱起眉头:“再这样下去,你会没命的,你要去哪?我扶你去。”

⑩格雷特身不由己地被搀起,冷冰冰地警告对方:“我可是纳粹士兵。”小伙子顿了顿,没有停下脚步:“我知道,并不是每个士兵都是自愿参与战争的,何况你这么年轻。你还挺重的……对了我叫凯德。”

格雷特一声不吭,毕竟被一个犹太人搀扶着总觉别扭。不过有了帮助,比他独自爬行要快多了。面对这个善良过头的小伙子,格雷特不禁好奇地问:“你刚从集中营里逃出来?”

“是啊,我早就有这个念头了,那里简直就是地狱。”凯德的眼里藏着不易察觉的忧伤,“我所有亲人都死在那里……”

“对不起。”格雷特小声嘟哝。

“我是在十四岁时被抓进集中营的,从此失去自由。”凯德突然絮絮叨叨起来,“我父亲五个月前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下,母亲和妹妹也在三天前离开了我。我恨那些法西斯,明明都是人,为什么可以冷酷无情地糟蹋别人的生命?为什么世界上要存在战争,无辜的我们家破人亡,满手鲜血的恶人却欢欣鼓舞?看你应该是被迫当兵的吧,要回家吗?捡回条命不容易,远离战争好好活下去吧。”

格雷特舌头僵硬得发不出一个音。

“你怎么啦?嗨,这个勋章可真神气。等等……可是?”凯德蓦然顿住了,满脸惊愕地瞪着对方。格雷特知道难以解释,脸上泛起一个虚弱的笑容:“是的,我是德国纳粹少校。”他咬紧嘴唇,等着拳头或者匕首迎面袭来。然而犹太小伙子凝滞了片刻,脸上的表情由震惊到愤怒再到无奈,继而用更强劲的力量搀着他前进。格雷特被搞糊涂了:“哎?可是……你不恨我吗?”

“我恨那些挑起战争的法西斯,但我相信不是每一个德国士兵都残酷无情。而且你这么年轻,应该没上几次战场吧?”凯德单纯地笑了,发际染上天使般的光晕,“见死不救我做不到。”

两人扶持着艰难前进。不远处的黄沙中浮现出一串蠕动的军队,格雷特认出德国国旗,朝那边兴奋地挥舞双手。身旁的凯德却如触电一般,苍白的嘴唇颤抖着。

格雷特意识到凯德面临的危机,他急中生智,脱下外套给对方披上,掩盖住袖子上的号码,并小声嘱咐:“呆着别动,表现得自然点。”

“那边是?”赶到跟前的德兵头目问道。格雷特将事先摘下的勋章威严地出示:“少校格雷特·沃尔斯。”士兵端正地行了个军礼,又转向瑟缩着脖子的凯德:“这个是?”

       。”格雷特不容置疑地回答。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情节。

2.文中的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犹太小伙子为什么脸庞瘦削苍白,声音却透着一种轻快?

4.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凯德单纯地笑了,发际染上天使般的光晕,“见死不救我做不到。”

5.结合题目及内容,在文末横线处将格雷特回答的话补写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简要分析一下该文标题的作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3.用横线在文中标出议论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文中画线句蕴含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消息的主体部分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气势。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江苏盐海中学八(2)班开展“新闻”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信息提取)阅读下面的一则新闻,从中提取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中新网4月14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空气质量人人关心,但现在空气净化装置无法随身携带。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研发出最新半导体纳米纤维TZBG,大幅提升传导性能,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颁“评判特别嘉许金奖”。新材料可做用于净化空气及消毒的光触媒物质,质地柔软,适用于不同表面,更可制成挂坠佩戴,犹如“随身空气净化机”,防止大肠杆菌侵入,亦令净化效率比现今技术提高十倍,成本却低逾九成。

(2)(跟帖评论)请你针对下面的新闻材料,就“面对路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的问题,跟帖评论,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3月15日,一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和篮球迷的关注,北京控股翱龙篮球俱乐部后卫球员刘哲男称,他在家乡大连帮助一名骑车摔倒的环卫工人后,却接到了交警部门电话,称有人报警看到他撞倒了人,被他扶起的环卫工也表示“忘记了当时的情况”,后来事发路段的一段监控最终还了他清白。

(3)(图文转换)2019年中国男篮世界杯,由中国北京、广州、南京、上海、武汉、深圳、佛山、东莞八个城市联合举办。下图是本次男篮世界杯的会徽,请你仔细观察,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它的画面。(链接:“FIBA BASKETBALL WORLD CUP”,即男篮世界杯赛事的官方英文名。)

 

查看答案

将下列画线句改成反问句。

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技术水平与美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就我国目前科技水平、经济实力以及国家战略需求而言,航母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和成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小故事,说说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英国文豪萧伯纳是个瘦子,这是人尽皆知的。一天,他遇到一个有钱的胖资本家,资本家讥笑着对萧伯纳说:(1)“萧伯纳先生,看到您,我确实知道世界还存在闹饥荒的现象。”萧伯纳也笑着回答:(2)“而我一见到您,便知道世界闹饥荒的原因。

(1)资本家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萧伯纳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