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以“走进中国诗词”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下面是李林同学写的关于阅读古诗词的好处的一段话,请你按照要求帮他修改。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A)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变得更加文明、高雅,更重要的是能使人灵秀。(B)学习古诗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C)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①(A)处句子语序不当,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处句子成分残缺,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出句子有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填空。
冬天已经到了大门口。医院、学校、机关和几十万居民都只能听任严寒的摆布。车站挤满了人,像一窝蚂蚁,而火车却只能每星期开一次。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在三个月的期限内,从车站到伐木场修一条轻便铁路,全长是七俄里。争取在一个半月之内,就把铁路修到伐木场的边缘。
上述语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选段写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宽容是一种美。深遂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jué,才有浩淼无yín;苍莽的森林忍耐可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线字注音。
猖jué(________) 无yín(________) 肆虐(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划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①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②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③_______________?黄衣使者白衫儿。(白居易《卖炭翁》)
④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舍身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望洞庭湖怎张丞相》中诗人婉转含蓄地表达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马说》中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作文
《朗读者》中董卿曾这样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东,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确实,万物遇见温暖的阳光,便有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有勇有谋的蔺相如遇见耿直爽快的廉颇,成就了莫逆之交的美谈……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时不刻不在经历中难以忘却的遇见。于万千人海中遇见了种种人、事、物……你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 仿佛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
(2)便扶向路 向_____
(4)处处志之 志____
(5)欲辨已忘言 辨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乙)文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甲)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你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