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

名著阅读。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题。

(1)A相了相,走到树前,把直缀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扳往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上面的语段选自《水浒》,其中A是_______________(人名),用一句话概括该故事情节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浒》中,晁盖、宋江发兵_______次攻打祝家庄,其中第二次攻打时林冲活捉了____________(人名)

 

(1)鲁智深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2)三 扈三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对名著《水浒传》的故事情节及重要人物的把握。(1)选文是描写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情节。故A是鲁智深(鲁达)。(2)是水浒众将三打祝家庄的情节,要求学生牢记来龙去脉。第二次林冲活捉扈三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默写古诗词中的名句 

(1)补充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  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④鸟下绿芜秦苑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咸阳城东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借眼前的景表达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视皆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苍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意义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jiū(     )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_     jiū_______占鹊巢

(2)文中有一个错别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代桃僵” 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空中,恼人的乌云不期而至,阳光没有因此停止脚步,而穿过乌云的阳光更加灿然绚丽了。这一刻,让我们震撼、深思、联想……

请以“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查看答案

梨一样的苹果

耿 青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以往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到班里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他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了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一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的一下撕掉了那一页像梨一样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尤里卡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他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的苹果都画得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乐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走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的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讲述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心上。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请从“痛苦”的含义“令人尊敬”的原因两方面阐述)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参考摘录内容(1)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批注摘录内容(2)。

摘录内容(1)

批注(1)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你一个像梨一样的苹果。

示例:“的确”“必须”,语气坚定,表现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精神。

摘录内容(2)

批注(2)

①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②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查看答案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词语。

(1)崩坠_______

(2)果_______

(3)只使_______

(4)四虚_______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______”这句成语。

3.翻译。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