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1、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
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
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
“ 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
文言文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文言文默写
1)世有伯乐,_________________。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__。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生,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孟子)
7)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
8)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__________,故克之。《曹刿论战》
9)吾妻之美我者,_________;妾之美我者,________;客之美我者,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被称为千古壮观之句的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均描绘出边塞独特风景,体现出诗中有画。
2)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爱国激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诗中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国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又何妨!持节云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诗人孤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中,写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景用了反衬手法,意乐景写哀情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中写诗人命运急剧变化,表达一腔愤懑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煜《相见欢》诗中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记忆性默写: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 《无题》(李商隐 唐)
2)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苏轼 北宋)
3)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4)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___。(杨炯《从军行》)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晏殊 宋),
6)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月下独酌》)
7)春潮带雨晚来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滁州西涧》(韦应物 唐)
8)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9)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子曰:“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11)____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2)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13)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李白 唐)
14)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____。(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5)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__________________。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_。(夏完淳《别云间》)
16)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