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崧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选自《水经注·江水》)

(注释) ①迳(jìng):取道,经过。②纡曲:迂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崧:指晋朝著名文人袁崧。⑤践跻:登临。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不见

(3)回倒影 

(4)素绿潭 

(5)山谷传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3.(甲)文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甲)(乙)两文都写到猿的叫声,简要说说两个语段中猿的叫声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1.(1)略无:完全没有 (2)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清:清波 (4)湍:急流 (5)响:回声 2.(1)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树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猿的叫声都非常凄清,并且接连不断,让人听了心里感到伤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曦”,日光,这里指太阳;“响”,回声。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亭午”正午;“夜分”,半夜;“高”,高大。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和段落。第三自然段写了春冬之时三峡的水,写了碧绿的潭水属于静景,还写了飞流的瀑布属于动静,做到了动静结合。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分析即可。都写出了猿的叫声凄清,接连不断,让人听了心里感到伤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五色交辉 

(2)晓雾将 

(3)夕日欲

(4)未复有能其奇者 

(5)怀民亦未 

(6)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致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________”。(乙)文中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查看答案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飘荡 

(2)急湍箭 

(3)泉水

(4)蝉则千不穷 

(5)经纶世务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本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隐居山中时,梁武帝仍问其国事,故人称“山中宰相”。

C.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虽乘御风    B. 多生怪柏

C. 负势竞    D. 互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