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古老的防御兵器——盾》,回答小题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

阅读《古老的防御兵器——盾》,回答小题

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m~10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1.我国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与明代的盾,在功能上各有什么特点?

2.第②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③段最后一句“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中的“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1.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其功能是防御(守);明代的盾,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 2. 引用神话传说和诗歌,说明盾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黄帝时代就有了,增添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 不能删去。“一般”表示通常情况,而不包括特殊情况字。用上加点词符合具体事实,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盾是第②段,找到相关句子“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可知其功能是防御。明代的盾是④段,“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知功能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 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从第二段“传说我国最早的盾”“陶渊明为此写诗”这个关键词可知,运用了引用神话传说和诗歌,说明盾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黄帝时代就有了,增添了文学色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一般”表示通常情况,而不包括特殊情况字,去掉以后意思过于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关于“文明旅游”的主题阅读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2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9000多万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他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插队

随地吐痰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

(网友评论)

1.阅读(事件回放)部分,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

2.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被称为“暴发户”的有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

B. 2012年中国居民出境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居民出境共9000万人次。

C. 出国旅游的人都在感慨中国人真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都是中国人了。

D. 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

3.根据“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

4.对中国游客被贴“标签”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这官欤?

1.《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亦不其姓字_____   ②每有______  ③在必醉_______  ④饮辄尽________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亦不详姓字    B. 如土石何    C. 亲旧知如此    D. 食之不能尽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鸢飞_____      ②窥谷忘_____  势竞上_____     经纶世务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水调歌头 》,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词前小序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_____________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词的最后一句中指明月的是哪个词?_____________

2.请把词中空缺部分补充完整,并说说这一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3.简析"朱阁,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是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是_________,第三部是《神秘岛》。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________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__________和一个捕鲸手,跟随___________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