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句(只填序号)。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综合性学习。
我校近期开展了“创全国文明城市,做宣城文明市民”的主题活动,现邀请你参加此次活动,并完成下面任务。
(1)学校开展“写温馨提示,做文明学生”活动,请参照示例,任意选择下面一处校园公共场所,写一句温馨提示语(句式不限,不超过15字)。
示例:草坪——小草也有灵,脚下请留情。
①阅览室 ②卫生间
(2)文明进社区。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某小区开展文明宣传活动,这时有人正在小区内乱贴小广告,你该如何劝阻?
(3)文明我行动。小明同学围绕本次主题活动写了一篇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我们中学生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应本着积极发展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攻坚战中,争取为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A)响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号召,(B)提升城市品位,(C)改变城市现状。
①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将“ ”删去;把“ ”改为“ ”。
②(A)、(B)、(C)三句语序不合理,应把( )和( )调换(只填序号)。
仿照下面的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茫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必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kuàng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浑浑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粘汗(______) 空kuàng(______)
(2)文中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3)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刘祯《赠从弟》)
(4)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5)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题文)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我们感受到祖国江山的雄奇壮丽;从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柔与娇美;从穆旦的《我看》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勃勃……
请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表达你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