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天,大学问家苏格拉底上课时,从短袍中掏出一个苹果:“大家集中精力,嗅闻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几位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其他同学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从学生丛中走过,“请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闻空气中的味道。”回到讲台,他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闻到了!”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
一群学生,在权威诱导、从众心理和假相等因素的干扰、迷惑下,真知、真相与他们擦肩而过了。
学知识如此,为人、做事还有与人交流思想也同样容易被外界所干扰、迷惑。我们身处扑朔迷离的信忽时代,只有排除外界的干扰、迷惑,才能保持清醒、守脑如玉。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丹青吐秀碧绿前,墨彩飘香咫尺间。江城中学筹办了学生书画作品展,你们班决定以“丹青墨彩绘青春”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你们小组正在研究“学校学生书画作品展的意义”,请以精练的语言分条表述,至少三条。
(2)书画展开幕那天,需要一个开幕词,请你以“我们”的口吻写一段话,代表参展同学们表达对书画创作的想法和对书画展的美好愿望。(100—12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
①离开广元,心头回味的是一片芦苇荡。四川广元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剑门雄关、昭化古城等古迹,也有现代化的闹市繁华,但我心头久留的,却是那片连绵的芦苇荡。它们迎风摇曳的所在,令人不可思议——广元城中心的嘉陵江边。
②从雄奇峻峭的剑门关回到广元城区,晚饭后,朋友们决定去逛逛最热闹的老街。人来人往,霓红灯光芒四射,广元的老城闹市区,这个时间正欢快得手舞足蹈。转悠几条街,眼晴渐渐有倦怠。正想回宾馆,有朋友往前一指说,呃,前面好像到嘉陵江边了,走,过去看看。我们漫不经心越过街区,走下临江护堤的石梯。宽阔的嘉陵江奔涌而过,而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居然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芦苇荡,黑压压的,在夜色中犹如浓墨泼洒,波澜壮阔妙不可言。那一瞬间,我们都惊呼起来。
③那芦苇生得实在有气势,高出人大半头,估计得有一两公里长,顺着嘉陵江岸一直延伸。显然是经过了精心布局,一条弯弯曲曲的木板栈道,就在芦苇丛中穿过,若隐若现。可以想象,逢入秋或者春花烂漫,这一片芦苇荡中,当有多少人流连,一拨拨来,一群群去,看花絮如雪,听江声杳渺,蒹葭苍苍在水一方,何等闲适旷达!
④疑问也正在于此:这么好的芦苇荡,印象中应该生长在城市外围,或者乡村的湖塘、远山的田垄、人迹罕至的荒郊……此时此刻,在城市的核心区,如此喧嚷的通衢,居然也能“遇见”,大感意外。
⑤再转念一想,城市芦苇荡,这个题材应该不止临江铺设景观那点事。貌似草叶几枝,实则四两拨千斤,神来之笔。
⑥越来越多面貌雷同的都市,繁华无处不在,久之倒觉得乏善可陈。宝马香车高厦丽楼早就不是话题,说白了,缺的是钢筋水泥之下的那份体贴,那种淡淡的笑意——姑且称作城市里的情商吧。正如一个人,纵然锦衣玉食雍容华贵,但老正襟危坐,也就索然无味矣。
⑦体现城市情商者,不一定浓烈惊艳,也不一定成为地标,但一定亲切柔软,能够让人放松下来。入则芳草萋萋,别时落霞与孤鹜齐飞,求的就是那种意境。
⑧城市情商对应出城市格局。有情商的城市,一定是有人情味的,格局断不会小。格局说到底,讲的是亲和力,讲的是以点带面,讲的是对他人的接纳、给予和激励。城市有情商,才会让人觉得日子越来越滋润,心里头多半都月色溶溶或者遍地阳光。所以,城市有没有情商,这个问题很重要。
⑨回到家乡后专门查资料,才知我们眼里那一湾芦苇,确切地说,应该叫巴茅,只是和芦苇长得极像。巴茅居然可以变身为城市景观!难以想象,2014年5月长廊竣工之前,那一带曾是荒芜的河滩,乱草丛生,一地垃圾。建一处临江长廊,本可以有更多奇花异木的选项,可以更“富丽堂皇”,可以更“高大上”,但广元选择了长在山沟里的巴茅,实际上也就是选择了诗与远方。这个创意足够“极简”,也足够有情商。
⑩有情商,是城市之幸。到过重庆的人,会觉得重庆地铁和轻轨特别好玩,它们在山峦起伏的城市中纵横捭阖,或者上天,或者瞬间入地,被人形象地比喻为三百六十度立体魔幻现实主义效果,已经成为外地游客玩转山城的一道必修课。让人觉得特别贴心的是,每条线路的颜色都有对应表现和形象命名,比如三号线是琉璃蓝,五号线是浅葱蓝……不同站点外立面的设计也各有表现的主题,比如牛角沱站是时光隧道夜景主题,江北机场站是青花瓷中国风主题……坐一趟地铁或轻轨,就是一次轻盈但熨帖的文化分享,心灵总有几分得了抚慰的感动。
⑪只要用心,城市便可暗含情商。让城市温暖起来,无须轰轰烈烈。每一种安顿都来自家园的呼唤,那些让人嫣然一笑的都市情愫,无论白天黑夜,会在心头热乎乎地弥漫。就像芦苇或者巴茅,生在水乡泽国深山老林,那叫本色;生在闹市区,那就有了表情,会笑,会唱歌,会舞蹈,会流露出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
1.第①段中说“离开广元,心头回味的是一片芦苇荡”。请联系第②—⑤的内容回答:为什么作者心头回味的是这一片芦苇荡?
2.结合第⑦⑧段的内容,理解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阅读第⑥—⑧段,阐释一座城市要有情商的原因。
4.阅读第⑨—⑪段,说说作者认为怎样让一座城市有情商?
填空。
(1)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__________,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①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王生者,善为黄老②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①訾(zī):钱财。②黄老:也称黄老道,为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宦减仲之产 宦:官宦
B.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谢:谢罪
C.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等:相同
D. 顾谓张廷尉 顾:回头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A.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B.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C.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D.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释之因为做官十年未升迁,且耗费了哥哥的资财而不安,想辞职回家。
B. 因为中郎将袁盎的请求,再加上张释之的学识,文帝任命他为谒者仆射。
C. 张释之一味按法律办案,没有将盗高庙坐前玉环者灭族,文帝因此而大怒。
D. 王生叫张廷尉给自己结袜带,是想借自己的位高权重来让大家敬重张廷尉。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基因检测,你准备好了吗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基因的序列和表达调控模式,决定了人们的生长发育和与遗传有关的健康状况。由此看来,掌握体内基因的信息就如同掌握了人体生老病死的密码,破解这些密码就能够预测、诊断或解释我们所关心的健康问题。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表了包含30亿对核苷酸序列的人类基因组草图。这项伟大科学工程由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中国的超过3000名科技人员,在16个测序中心,耗时13年完成,花费超过了30亿美元。2007年,应用第二代测序技术,第一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诞生仅仅用了3个月,花费了150万美元。今天,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正在萌芽。基于“纳米级大小微孔设备”的单分子测序、基于“大规模平行标签”的直接判读测序等方法应运而生,已经能够实现以1000美元成本在一天内测完整个人类基因组的壮举。
测序得到了大量的基因密码,但枯燥浩繁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告诉人们身体健康的信息。于是,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这是专门进行基因数据比对、拼接、丰度和关联性分析、建立计算模型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为基因科技的发展插上了翅膀。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科学家鉴定了许多与高血压、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肺癌、前列腺癌等相关的基因位点,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些疾病的遗传和发病机制。特别是在某些与基因高度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鉴别上,比如唐氏综合症、地中海贫血等,取得了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
对于基因检测技术,大家也有很多担心。比如,从目前研究结果看,基因与疾病的发生是概率关系,那么,这种预测会不会给检测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会不会有基因信息泄露的风险?会不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果以后入学、就业,甚至婚姻都加上基因“门槛”,必将引发基因歧视。其实,对待基因检测技术,我们应当理性。从目前的科学发展看,我们对基因的认识还只是一小步,并不完全清楚。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基因与生物体性状并非是线性对应关系,而是网状的——一个基因可能引发不同性状,有些是好的,有些可能是不好的,因此很难用“好”与“不好”来判别基因。而我们也必须要说明的是,对于生物体而言,先天遗传固然重要,但后天所处环境、生活方式等影响也会导致这人基因的变异或者会影响其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进而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没有什么命中注定的健康,也没有什么天赋不通过努力即可显现,健康需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基因检测这一新技术,我们还要注意别上当受骗——一些不法分子和不良企业以基因检测为噱头,欺骗广大消费者,严重扰乱了基因检测产业的秩序,阻碍了其正常发展。所以如果有基因检测需要,一定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基因检测确实还存在种种问题,但因噎废食不是长久之计。这些阻碍基因检测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有赖国家出台具体的监管规范细则,也有赖生物医学科技工作者向大众做好科普工作。生命科学的积累已经为基因检测莫定了基石,在这场呼啸而来的生命科技产业革命中,我们不应错失良机。
1.关于“基因”和“基因测序技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掌握了基因的序列和表达调控模式,就等于掌握了人体生老病死的密码。
B. 破解了基因信息,就能预测、诊断或解释人的健康问题。
C. 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萌芽,基因测序耗费的时间和金钱越来越少。
D. 借助基因测序得到的基因密码,人们可以直接获取自己的身体健康信息。
2.关于“生物信息学”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信息学是应人们对身体健康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
B. 生物信息学促进了基因科技的发展。
C. 借助生物信息学,科学家完全解释了部分疾病的遗传和发病机制。
D. 借助生物信息学,某些与基因高度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鉴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关于“如何理性看待基因检测技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基因很难用“好”与“不好”来判别,因为一个基因可能引发不同性状。
B. 后天所处环境、生活方式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不要以为健康全靠先天遗传。
C. 基因检测产业被纳入国家的规范监管之中,就能健康发展。
D. 有了生命科学积累的基础,我们应正确看待基因检测,不应错失产业革命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