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适当穿插议论、抒情。(2)...

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适当穿插议论、抒情。(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名称。

 

参考例文 牵挂 牛郎牵挂的织女,许先牵挂着白娘子,罗密欧牵挂着朱丽叶,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惦记,是连接(亲情、友情、爱情)感情的纽带,牵挂是一份亲情,是一缕相思,是一种幸福。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真真切切,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 牵挂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行为:买一粒药丸,送一杯热水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句“晚安”,是牵挂的表现,一个电话,一句留言。是牵挂的表现。而我就生活在这样的牵挂中,父母对我的爱是无穷无尽的,就连一次外出,甚至一个动作,父母对我们真是无微不知。 冬天的时候,我上学都要骑自行车,而且那时天还很黑,我觉得没有什么的,但妈妈爸爸可着急了,骑车时要向右行,要看着车点,天黑要不要拿手电啊,天冷别忘了带手套,记得把早饭吃上……虽然我觉的他们很唠叨,但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为我好啊。父母对我们真是牵挂到了极点啊。 上次军训中,因为去的地方比较远,我拿了一个小包,刚要走,妈妈见了,赶快把我的包拿过来,装上了衣服,后来又给我买了许多水果和吃的,全给我装了起来,我说不用拿着莫多,但妈妈不听又给我装了许多,还把手机给了我,说有是打电话。我说又不用,但妈妈还是个我装上了,终于妈妈不装了才让我走了。到了那之后,我正在吃水果忽然电话响了,一看是妈妈啊,问这问那挂了之后。不过10分钟又是妈妈个我打了电话,这一天了妈妈经给我打了很多次,妈妈的心好像飞了过来,时刻牵挂我。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我们虽然很唠叨,但是我们也不要怨父母,我们要多为父母想一想。 父母的牵挂就是一种特别、温暖的爱。就像一片云,随着天空的飞鸟四处漂荡,萦绕在子女的心中,犹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 【解析】 本题是命题作文。“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惦记挂念的感情。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对家就有一种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对儿子也有一种牵挂。除了表现对家人、教师的牵挂和思念.,对小猫小狗、心爱之物、久违了的老屋等之间的惦念,当然还会有其它的牵挂,地球、环保、故乡的小河、门前的杨柳、生活中偶然发生的被自己不小心碰倒了的某人——一个孩子、一位妇女、一位老人……立意也要靠想象和联想,甚至也可以反话题写作,从反面呼吁应当牵挂,还可以写被牵挂。思路提示:看到这个题目,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诗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不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慈母的牵挂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思君令人老”是对远戍边疆夫君的牵挂;“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对朋友的牵挂……从某一方面而言,人类历史有多长,牵挂就有多长;人间亲情有多深,牵挂就有多深;人间亲情有多浓,牵挂就有多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下。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浮现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①②段写的是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故事,这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除。

B. 品读第③段画线句,这些语句表现了父母对“我”的个性和爱好的尊重,是痴爱的表现。

C. 第④段加点词“包涵”的含义是:父母对于“我”的那些怪癖,认为情有可原,而选择了理解与尊重。

D. 第⑨段画线句中,作者说“可是开不了口”的原因是:“我”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我”怕一开口就会泪流满面。

2.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⑨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

3.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1)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2)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浮现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4.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2)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6)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7)《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木兰诗》中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中的“柳”与“________”字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____________之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郑人买履》

(注释)①履:鞋。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久而不去    睨:斜着眼看

B. 射于家圃        尝:经常

C. 先自其足        度:用尺子量

D. 何不试之足      以:用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例句中“之”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康肃笑而遣

A. 其坐。

B. 爱,陶后鲜有闻。

C. 水陆草木花,可爱者甚蕃。

D. 无丝竹乱耳。

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油翁》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为后文写陈尧咨“笑而遣之”作铺垫。

B.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沾湿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说明了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的道理。

C. 《郑人买履》通过“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反应郑人不自信、拘泥于教条的心理。

D. 《郑人买履》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无他,但手熟尔

(2)反归取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至之市,而忘操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化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苦历,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选文中心意思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研究古籍的热情非常高,成就非常大。

B. 闻一多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特点。

D. 赞美闻一多先生刻苦勤奋的学习研究精神。

2.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比喻)

B.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拟人)

C.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对偶)

D.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引用)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如”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句,就是在记叙、描写中洋溢着赞美之情。

B.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C.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楚辞校补》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 选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如用“钻探”而不用“研究”,既生动形象,又含义丰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