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每当我从这里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 2)除...

请以“每当我从这里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班名。

 

每当我从这里走过 阡陌的那一头,是家,是岁月,悠悠——题记 那窄窄的泥泞小路,牵系着我心头的一抹思念。犹记得雨过天晴之时,总爱脱了鞋,在那条小路上奔跑,夏日的雨总把一切都洗净,那黄褐色的土早忆被润湿了,轻轻踏上,滑腻之感挠得脚底痒痒的,淡淡的一层青苔滑滑的,油油的,几个顽皮的孩子总爱在这上面调皮的地奔跑,跳跃,来细细感受脚底的一片温润一不小心摔倒了,总是引来一片欢笑。路旁的,从来没有什么名贵的鲜花,都是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野花,水晶草与情人花总是星星零零地绽放,蓝白相间,透出一种清爽干净的美好,随手抓一把柳条,几朵花,一个小小的花环总能在指间出现。女孩们总爱带着花环,奔跑着,笑着叫着。走累了,不妨坐在路边休息一下,把双脚伸入小溪之中,浅浅的溪水总是冰冰凉的,似乎总是那般干净,把脚放在藻荇之上,感受着藻荇随波摇曳的诗意。此时的夕阳也应已投下缕缕闪耀,看那片片金色在水波中被打破,在萤火虫还未出现但明月却已升起的时光里,总会有些家长呼唤地声音,阡陌上总会出现几抹孩子跑跳着的声音,孩童特有的欢笑一定会充盈整片的天际,但就算再忽忙也不会忘记约好明日一起来玩。 再次踏上小路,看那小路向远方绵延,不知是有多么遥远,只知,那路的尽头,是家,是岁月。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老牛是我同伴,蓝天佩朵夕阳,在胸膛,还有一支短笛也在回响……”仍记得当初的自己,当初那个还能与同伴肆无忌惮地唱歌的女孩,更记得当年的那条阡陌。 可如今的阡陌却早已不似当年,再也没有了泥土的芬芳与花朵的灿烂,只留一条柏油小路,再也不能如之前一般赤足狂奔,不能再似之前那一般游戏,那条小溪如今只能称其水沟,再也没有藻荇摇曳的生机了。没有了一路的欢笑,只留下一片车鸣之声。 【解析】 作文标题“每当我从这里走过”。紧扣题眼,开掘主旨。全题主要由材料和题干两部分组成。材料创设出一定的写作情境,起到引出题干、启迪思考的作用。题干为一介宾短语,其中“这里”是构思的关键所在,即所谓“题眼”。只有牢牢地把握此“眼”,深入开掘,提炼出具有一定思想厚度和情感深度的主旨,才能写出有分量、耐人寻味的文章来。“这里”所指何处?应该放飞联想,从“我”所经常走过且对“我”有着深刻影响的地方中择取。譬如,可以是“我”曾经结识挚友的草地,由此讴歌纯洁真挚的友情;可以是“我”曾经得人帮助的街头,由此点赞见义勇为的精神;可以是“我”曾经欢度童年的树林,由此怀念自由幸福的生活;可以是“我”曾经遭受挫折的场地,由此阐发骄必败的道理……概言之,“这里”是所写文章内容的触发点,曾经在这里的生活经历或见闻感受驱使“我”回忆往事、抒发情思或阐述道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江南童谣

路明

⑴囡囡不肯午睡。外婆一边给囡囡打扇子,一边轻声唱: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花拍大麦。噼噼啪,噼噼啪。

⑵囡囡动了一下。外婆看看她,又唱:猫咪猫咪,明朝初二。买条鳑鲏,挂在床里。鳑鲏跳一跳,猫咪笑一笑。

⑶囡囡问,猫咪为什么要笑一笑?外婆说,猫咪看到鳑鲏鱼,知道自己有吃的了,自然要笑。外婆拍拍囡囡的屁股说,快睡觉。

⑷我要听《扇子歌》。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囡囡睡着了。

⑸外婆养蚕,囡囡帮忙喂桑叶。囡囡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桑叶只能在早晨或黄昏时采,白天叶子晒干了,蚕宝宝吃不得。

⑹蚕宝宝吃饱了就睡觉,头眠,二眠,三眠,每睡完一觉就胖一圈。三眠之后就是老蚕。老蚕肥嘟嘟的,吃起桑叶来,沙沙沙,像下雨一样。外婆每天夜里要起来好几次,添桑叶,清蚕沙。

⑺快到端午了,老蚕身体变得透明。外婆说,囡囡你看,蚕宝宝肚子鼓鼓的,都是要吐的丝。

⑻卖茧子那天,外婆和舅舅天不亮就起床。舅舅摇着小船,去镇上的茧站。中午,外婆回来了,笑眯眯的。囡囡扑过去,在外婆的布口袋里乱掏,掏出一盒彩色蜡笔,一个好看的本子,还有一件花衣裳。

⑼梅雨天到了,外婆在灶前烧饭,柴火带着潮气,烟囱口冒不出青烟,只是白茫茫一片。囡囡在门里望着廊下的泥地,水花溅起,远处的稻田被雨水冲刷得一片幽绿。仿佛连日子都变慢了。

⑽外婆病倒了。外婆摸着囡囡的头说,外婆死了,囡囡就看不到外婆了。囡囡睁大眼睛,什么是死呀?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咬啊咬,等把茧咬开了口,蚕宝宝就飞走了。人也会飞走的。

⑾外婆不要飞走。乖囡,外婆会在天上看着囡囡。

⑿囡囡每天早上跑去拉拉外婆的手,问,外婆外婆,你死了没有呀?外婆摇摇头,还没有呢。外婆满脸的褶子堆出一个笑脸:外婆舍不得囡囡呀。

⒀外婆一天天瘦下去。到后来,外婆说不出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囡囡。六月天,外婆身上盖着被子,像一条老蚕。

⒁那天家里来了好多人,有人一进门就放声大哭。囡囡想找外婆,怎么都挤不进去,急得团团转。这时,囡囡被一双手抱了起来,回头一看,妈妈满脸的泪水。囡囡,妈妈没有妈妈了。

⒂外婆被埋在村后的桑树林里。囡囡每天早上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梳好辫子,噔噔噔跑到桑树林,看外婆有没有飞走。囡囡绕着坟转了两圈,地上没有洞。外婆还在,囡囡放心了。

⒃囡囡天天来。外婆,你怎么还没有飞走呀?我知道你舍不得我……囡囡的眼泪掉了下来。

⒄妈妈要带囡囡去镇上。囡囡跑去桑树林,外婆,我要走啦,这下你可以放心地飞啦。囡囡跪在外婆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头。你在天上能看见囡囡吗?囡囡戴两个蝴蝶结。

⒅囡囡在家里睡午觉。她朝右侧卧,右手轻拍着自己的左胁,唱道: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谁要来借扇,请问主人公;扇子扇凉风,打马过桥东,要问我是谁,扇子老公公……囡囡唱不下去了。外婆说,一共有十二把扇子,可惜每次唱到第三把扇子的时候,囡囡就睡着了。

⒆外婆你看见了吗?囡囡很乖……囡囡好好睡觉……囡囡好想你。

囡囡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

(摘自2016年9月25日《文汇报》,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__→外婆辛苦养蚕,卖了蚕茧也不忘为囡囡买礼物→________→外婆去世,囡囡思念外婆。

2.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表达效果。

3.赏析第⒀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六月天,外婆身上盖着被子,像一条老蚕。

4.结合情节,简要分析文中外婆的形象。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江南童谣”为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21·世纪*教育网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本文写景以什么为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根据提示加以赏析。

(1)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了。(从加点字的表达效果赏析)

(2)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赏析)

3.文章第⑦⑧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③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由是始有骨归葬之念 

(2)之可以即愈

(3)且吾有大事未

(4)闻言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2)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芳容具有哪些美好的品格?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

1.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雪重”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