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会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考验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于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此匠心,才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1.文段③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先用俗语引出观点“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 ,最后强调“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来论证______________

2.在文段⑤空白处补充一个论据,你认为下列哪项最合适?(      )

A. 荣氏集团的奠基人荣德先生从一名学徒做起,成为当时蜚声中外的实业巨子,拥有亿万财富,而在他的居室里却挂着一幅亲书的横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B.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曾说过:“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苦力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就是二十年,怎么着也能够弄点东西出来。”

C. 法拉第要求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无味,不久就离开了。凭着强大的决心和毅力,法拉第却矢志不移地坚持了10年,最终法拉第在电磁学方面有了重大的发现。

D.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整整翻译了6年。他一生始终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1.丝绸、漆器等古代手工艺品匠人们魏晋时期“百炼钢”之术古人对事物的创造不尚速成 2.D 【解析】 1.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概括。解答此类题,需要通读全段,弄清楚层次结构,进而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提示概括层次内容。本段论证思路清晰,先用俗语“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引出观点;然后列举古代手工艺品匠人们的事例、魏晋时期“百炼钢”之术的事例论证“古人对事物的创造不尚速成”这个观点。最后第⑥段,总结全文。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首先明确所给四个论据的内容,再根据文段内容加以判断。A.论证了“要有一颗对待生活和事业的平常心”的观点;B.论证了″一个人要事业成功,就需要凭借力气、才气和运气,这三气缺一不可。″的观点;C.论证了“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D.论证了“下得了苦功夫,潜心于事,把物事做得尽善尽美。”的观点。和本文第五段的“匠心”观点一致。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小石潭记(节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1.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斯人

③以其境过            

④乃记之而

A. 探求 稍微 冷清 离开    B. 探求 没有   冷清 离开

C. 请教 没有 清白 走了    D. 请求 一点点  冷清 离开

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可久

B. 是  进亦忧,退亦忧       问今何世

C. 去  乃记之而          游人而禽鸟乐

D. 异  或二者之为         陟罚臧否,不宜

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            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 处江湖之远             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D. 以其境过清             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 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 〖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山舞银蛇,_________ 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 雪》)

(2)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穆旦《我看》)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甲)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乙)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怎生打扮?但见: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1)选文(甲)和选文(乙)划波浪线处分别描写的是哪个人物?

(2)请任选一个人物说出其主要性格特征,并结合一个情节简单说明。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B. 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天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C. 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以及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D.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叙利亚再度遭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导弹打击,从其目前紧张的局势来看,我们不得不认为世界和平距我们还很遥远。

B. 至5月中旬,魅力湘西大剧院《魅力湘西》节目已累计演出了7000多场,接待中外游客大约1300万人次左右。

C. 《红海行动》讲述了“蛟龙突击队”营救中国公民在海外的故事,情节曲折,场面宏大,十分好看。

D. 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缘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