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

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_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每借于藏书之家__________ (2)疑质理  __________

(3)负箧曳      __________  (4)白玉之环__________

3.作者“家贫”却能“遍观群书”,这种转化依靠的是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4.文中第二段划线句子对冬天的天气进行了描写,请说说此处描写的作用?

5.作为写给同乡晚辈的赠言,为什么这篇文章读起来不刻板、不说教?

 

1. 明 宋濂 2. 借 引,提出 鞋子 带在腰间 3. 勤奋刻苦,诚信守诺 4. 突出天气严寒(天气恶劣)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意思对即可) 5. 因为作者以自己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借事说理、生动形象,真挚诚恳、循循善诱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腰”是名词用如动词“腰间挂着”;“假”是古今异义词,“借”的意思。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依据题目可筛选“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一语句,可概括出是因为“勤奋刻苦,诚信守诺”。 4.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文中第二段划线句子对冬天的天气的描写,主要是突出天气的寒冷,表现了表现作者在天气严寒的恶劣环境下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理解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采用的是现身说法,借事说理的方法,加之语言生动形象,真挚诚恳。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不刻板、不说教。据此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关雎》)

(2)蒹葭采采,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蒹葭》)

(3)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4)素月分辉,______________。(张孝祥《念奴娇》)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点明忧国忧民这一主旨,表现诗人大济苍生、推己及人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6)《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之所以可以被称作大丈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目送友人远去,情感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8)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临危受命,为蜀汉政权尽心竭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作者_________ 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 1936年6月斯诺访问中国_______(地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2.“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 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品味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5.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年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

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则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②陨:坠落。③摧:崩裂。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仰攀而   

(2)无此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3.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

3)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

4)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

6)________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

7)渡远荆门外,________________

8)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

9)萧关逢候骑,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

11)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出了塞外特有的开阔悠远的景色。

12)在《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花朵繁盛,小草破土而出的初春景象。

13)生当作人杰,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