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槐花开了 (1)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 (2)一到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槐花开了

(1)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

(2)一到花开的季节,门前那一棵棵槐树互不相让,吐出一串串洁白的花串,一簇簇压弯了枝头,在这初夏的清风里散发出了浓浓的清香,盛开着的,似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在微风轻拂之下,颤颤巍巍;尚未开放的,像是婴儿的小脚丫,肉肉乎乎的,细腻白嫩中泛着柔光,在碧绿的槐叶衬托下,显得格外漂亮。

(3)古人对于槐花的描述,多有伤感。比如张籍的“街北槐花傍马垂”、朱庆馀的“绿槐花堕御沟边”、子兰的“满地槐花乱草生”,里面都满含凄清之意,而白居易的“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更使人徒增凄凉。反观现在,那古人笔下的槐花,又哪里比得上眼前的清香莹润、柔情满怀呢?

(4)槐花并不陌生。男人少年时,家境不好,槐花就成为少有的美食。几个小伙伴们一起,扛一根绑着镰刀的长长的竹竿,去割槐花。刚摘下来的槐花甜甜的,你拿一串,我抢一把,嚼在嘴里满口香甜。捋一小篮儿,母亲下地回家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滴,拌面,蒸上,出锅,加点蒜泥,再滴上几滴香油,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槐花,在那个衣食尚不丰盈的年代里,在那种青黄不接的季节里,就成了他最美好的回忆。

(5)母亲病了,医生对男人说吃槐花蜜能补养身体。

(6)于是,夫妻俩趁周末去找那些放蜂人,想买些纯正自然的带回家里。

(7)养蜂人追着花香,追着蜂迹。在那槐花盛开的地方扎起帐篷,大桶小桶里装满了晶莹透明的槐花蜜。

(8)“有上好的槐花蜜吗?”

(9)“有,你们来的可正是时候。”

(10)“真的假的?你不要骗我,我可是买来给母亲治病的。”

(11)“放心吧,你瞧瞧今年的槐花朵儿多大。”放蜂人开始找瓶子装蜜。

(12)男人拿起瓶子,透明略带有微黄的蜂蜜上竟然浮着黑色的斑点。

(13)“蜜蜂?”女人嘀咕道,语调中有点同情伤感,“竟葬身于自己千辛万苦酿成的蜜池中。”

(14)“呀,你怎么灌进去了一只蜜蜂?”男人对放蜂人说说。

(15)放蜂人一瞧,真是,倒出来重新灌。这时,一只蜜蜂被蜜诱惑了过来,竟然不顾一切扑向了蜜瀑,顺着蜜流进了瓶子,在蜜湖里挣扎着。女人赶紧又将蜜倒到桶里,取下挂在门框上的网兜,将那蜜蜂从蜜桶里捞出。蜜蜂还活着,但还粘在网兜上,翅膀颤抖着。

(16)“这只蜜蜂活不了了吧?”男人说。

(17)女人不言,用手轻轻去拉蜜蜂的翅膀,企图将它从蜜的沼泽里拽出来。一点一点地,好像自己的孩子陷进沼泽里,不顾一切小心翼翼地救他,蜜蜂脱离了蜜淖。女人迅速地收回手,只见蜜蜂已慢悠悠地飞起来了。女人将手指紧紧咬住,啊,她被蜂蜇了,竟没有出声,脸上抽搐了一下,红了,俄顷,额头渗出汗,脸白了。

(18)男人看到,心疼地问:“被蜇了吧?”

(19)“没事,小时候读杨朔的《荔枝蜜》我就挺喜欢蜜蜂,不是不得已,这小生灵是不会蜇人的。这次为了活命,才不小心蜇了我,不过这一蜇它可真的没命了。”

(20)回家的路上,一股淡淡的槐花清香扑鼻而来,很是诱人。

(21)槐花开了!淡淡的洁白,淡淡的清香。蜜蜂轻轻飞舞,那嗡嗡嘤嘤的声音是蜜蜂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吧!

(选自《中国作家网》2016年4月19日,文/荆北,有删改)

1.第4段有关槐花的回忆,写了哪几个具体的情景?请简要概括。

2.品味语言,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门前那一棵棵槐树互不相让,吐出一串串洁白的花串,一簇簇压弯了枝头,在这初夏的清风里散发出了浓浓的清香。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女人赶紧又将蜜倒到桶里,取下挂在门框上的网兜,将那蜜蜂从蜜桶里捞出。

3.比较阅读第⑵、⑶自然段,古人笔下的槐花、作者笔下的槐花各有什么特点?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1)古人笔下槐花的特点:

作者笔下槐花的特点:

(2)古人笔下槐花给人的感受:

作者笔下槐花给人的感受:

4.本文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⑴伙伴们一起割槐花;⑵伙伴们争吃槐花;⑶母亲做槐花饭。 2.⑴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槐树竞相开花的情态,写出了槐花的繁盛和清香。 ⑵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写出了女人急切救蜜蜂的过程,充分表现了她的善良和爱心。 3.⑴堕落飘零 清香莹润; ⑵伤感凄清 柔情满怀 4.⑴对槐花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⑵对母亲的孝敬;⑶夫妻间的关爱;⑷对善良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的关爱;⑸对儿时经历的怀念;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仔细阅读第(4)段,“几个小伙伴们一起,扛一根绑着镰刀的长长的竹竿,去割槐花”一句,写的是伙伴们一起割槐花;“刚摘下来的槐花甜甜的,你拿一串,我抢一把,嚼在嘴里满口香甜”一句写伙伴们争吃槐花;“母亲下地回家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滴,拌面,蒸上,出锅,加点蒜泥,再滴上几滴香油,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美味”一句,写母亲做槐花饭。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句(1)中“互不相让、吐出”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槐树竞相开花,满树繁盛和清香的情景;句(2)中“倒、取、捞”几个动词传神地写出女人急切救蜜蜂的过程,表现她的善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

①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谁到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孙武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书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明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令持戟               持戟:拿着戟

B.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左右:身边的人

C. 约束既布               既布:宣布完了

D. 见且斩爱姬,大骇       大骇:非常震惊

2.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明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B.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明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C.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明/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D.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明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因为他精通兵法,所以被吴王阖庐接见。

B. 孙子告诉那些妇人,向前,就看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向右,就看左右手所对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

C. 孙武在反复交代清楚规则后,妇人们仍不遵照号令行事,于是就杀了两队队长以威慑吴王的两个爱姬听从他的号令。

D. 吴王终于任命孙武做了将军,后来吴国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克郢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在诸侯各国名声赫赫。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读书可以任性一点

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育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 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一个好例子。阿西莫夫小时候热衷于阅读低俗杂志小说,他爸爸斥为“垃圾”,但阿西莫夫说:“不论低俗杂志小说多么无聊,还是该读一读。年轻人渴望阅读粗野的、粗制滥造的、文体臃肿、题材陈腐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望。凡是读过的人都必然会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一小部分人转而去阅读比较好的作品。”阿西莫夫就是通过大量阅读通俗小说培养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

1.下列关于“孩子阅读现状”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B. 孩子拥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但认真读过的少。

C. 很多时候,孩子想读的书和父母挑选的书不一致。

D.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不考虑孩子的需求。

2.下列对“部分家长挑选图书依据”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图书的“好坏”需要家长这样的大人才能辨别。

B. 孩子不大感兴趣的书才是有价值的“好书”。

C. 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是家长挑选图书时的重要参考。

D. 家长往往根据自己对一本书的“好”“坏”感觉去选择图书。

3.下列关于“读书可以任性一点”的理解,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指的是可以把图书选择权交给孩子。

B. 这种“任性”可以培养孩子以书为伴的好习惯,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C. 阅读的“量”比“质”更重要;孩子“任性”阅读后,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就能提高。

D. “任性”阅读可以抓住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专注和耐心地阅读品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字的中文汉字。

B. 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C. 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D. 要在汉阳南岸嘴修建游乐场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很关心这座游乐场将怎么建,那里的千余株树木将怎么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最可贵的一点是他对人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他的诗作《观刈麦》便是明证。

B. 《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详细记录了周海婴对父亲的记忆和思考,许多内容鲜为人知。

C. 当然,要搞好跨学科渗透和综合,并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D. 在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今天,只有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才能实现包容互鉴的共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