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或: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2)示例1:我认为有必要。因为积累、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示例2:我认为没有必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是我们正处在现代社会,有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任务,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而荒废了其它功课。 (3)A 【解析】 (1)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为陈述对象。找到“岁数”与“百分比”项目,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关注人群的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的结论。 (2)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表达观点类的题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题针对人们认为背古诗词会影响学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如认为有必要,可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拓展思维、促进学习等角度作答。如认为没有必要,可从我们正处在现代社会,有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任务等角度作答。 (3)诗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从写作手法上分为造境和写境,这是理想与写实二派的区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属于“写境”。而其它三项都非写实,属于“造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__

A.《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B.《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就到处散布流言。

C.《朝花夕拾》中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篇目是《无常》。

D.“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写出选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3)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回答问题。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①以上选文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一篇?

②就全篇而言,“我”仇猫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个即可)隐鼠真实的死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默写。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⑧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我打开海蓝色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隐约地,我听到了太阳qīng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我看到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佩屈拉在海战中爱与恨交的戏剧,看到灵hún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刘在复《读沧海》

 

 

 

 

 

 

 

 

 

 

查看答案

请以“那天,阳光好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具体,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班级和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毕淑敏的《教你生病》,完成下列小题。

①儿子比我高了。

②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③“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④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⑤“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⑥“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⑦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⑧“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⑨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⑪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⑫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⑬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⑭“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⑮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⑯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1.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

后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提示: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 第⑥段“我”逼问“儿子”和第⑧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

C. 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D. 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

4.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5.在第⑮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不断磨炼儿子的过程中也是在“磨炼自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