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______

(2)贼______

(3)班军而还______

(4)一郡获全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4.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1)离开(2)已经(3)于是(4)一起 2.(1)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 (2)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3.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4.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以凶恶的胡人知耻退军,更衬托出荀巨伯的舍生取义、忠于友情。 【解析】 译文: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去”,离开;“遂”,于是。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汝”,你;“止”,停留;“委”,丢弃。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坚守信义,对友忠诚;“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分析得出:舍生取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结合“‘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分析得出原因:胡人因“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得到教育而说出“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故退兵。结合侧面描写分析,胡人受教育后退兵,侧面衬托出荀巨伯的舍生取义、忠于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冠,博通经史,好贾谊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注释): 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e):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

1.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故文多不工”相同的一项是(       )。

A.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 刀劈狼首    C. 公亦此自矜    D. 屠惧,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苏轼是眉山人,十岁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最终定他第一。

C. 苏轼的制策写的很好,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D. 苏轼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欧阳修赞叹“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母之否乎   

(2)冠,博通经史

(3)置第二

(4)修梅圣俞曰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夜归丁卯桥村舍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1.“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2.“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参照画线的文字仿写句子,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母亲得知我生病,急匆匆赶到我的病床前。我微微睁开双眼,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那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那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那是          ,那是         

 

查看答案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视野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以,到了16岁左右时,年轻人得有点大视野。 

①16岁之后,年轻人会进入一个视野拓展期,

②16岁之前的孩子,眼中大多是孩子气的东西;

③而随着高度的上升,视野会变宽。

④在这个阶段,你所看到、接触到以及思考到的,都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⑤这是16岁左右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般过程。

A. ①③②④⑤    B. ②④⑤③①    C. ①②⑤③④    D. ②①④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