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微信”是时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同学们也几乎人人都加入了“微信圈”。为了引导同...

“微信”是时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同学们也几乎人人都加入了“微信圈”。为了引导同学们合理、适度地运用“微信”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班级开展了以“聚焦微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所在小组准备围绕“初中生使用微信”展开调查,请你设计4个调查问题。____

(2)同桌张维是个“微信控”,几乎每天都要在微信里晒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也特别喜欢用微信的“摇一摇”功能结交陌生的朋友,你联想到网络上“利用微信头像、照片等进行诈骗”的新闻报道,想提醒他注意保护隐私和上网安全,你这样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100-120字)

 

示例:①你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②你使用微信的次数频繁吗?③你一般什么时候使用微信?④你会通过微信向陌生人打招呼吗?示例:张维,你好,使用网络社交软件虽然非常方便,但是你还是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微信中使用各种手段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我们一定要注意防范。对陌生的微信好友你要保持警惕,不能随意加好友,更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陌生人。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问题的能力。由题意可知,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初中生使用微信”,所以调查的对象应该是初中生。可以从使用微信的时间、频率、用途、方法等角度来设计问题,语言要流畅。(2)此题考查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有称呼,然后点明晒照片、网上交朋友的安全隐患,语言要有说服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

(1)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析】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紧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活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有人认为将第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

(注)①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②昆弟:兄弟。③太牢:古代用来盛祭祀之牲的食器中牢,大的中太牢,用以盛牛、羊、豕。④墐(jìn):通“墐”,掩埋。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之者,罪至    夷:灭族

B. 则昆弟无矣      类:幸存

C. 以太牢          祠:供奉

D. 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逆节:违背节义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B.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C.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D.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国遭到秦国攻打,魏国君王、魏国有几个公子被杀死,国家被灭亡。

B. 魏国公子的乳母在逃难中,被故臣发现,没交出公子,最终还是送了命,公子在逃难中也死了。

C. 危难之中,魏国公子的乳母做出了一个大义凛然的决定,放弃自己求生的机会和高额赏金,同公子共赴国难。

D. 秦军杀死魏国公子后,秦王重赏了告密者,提拔告密者为五大夫。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居顷,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狱:案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读书________

(2)孝文帝________

(3)天下一岁决狱几何________

(4)上天子理阴阳________

(5)君独不教我对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2)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3.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中,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1.下列对正宗“宣纸”要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功能为书画、裱拓之用。

B. 材料为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

C. 生产用水为泾县特有的弱碱性山泉水。

D. 用传统工艺精制。

2.下列对“宣纸”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就有了宣纸制作的雏形。

B. 宋末元初,在安徽泾县小岭才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的试制和生产。

C. 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宣纸的制造得到了快速发展。

D.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除了小岭盛产的青檀皮,又掺和了沙田稻草。

3.下列对“宣纸”用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要原料为青檀皮和稻草。

B. 青檀皮产自小岭,且为优质青檀皮。

C. 青檀皮能增加宣纸的柔韧性,稻草能增加坚硬度。

D. 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宣纸,能让宣纸达到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