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路上,难免有失意、忧伤、挫折相伴相随。有时,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路上,难免有失意、忧伤、挫折相伴相随。有时,你也许会感叹人情冷暖,而实际上,只要你打开心中那扇真诚、豁达的门,诚挚地与他人交往,就会发现,人间处处有真情:有时,在前进的路途中,你也许会明显地感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实际上,只要你打开心那扇智慧、勇敢的门,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请以“打开心中那扇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范文: 打开心中那扇门 门,可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每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了它,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会这么需要那扇门?那是什么门?我不知道,可是,却可以明白门的那一边是“光”。 夜阑人静,我终于忍不住了,伏在灯下啜泣着……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笑过,更多的只有泪水。我恨透了这种生活,没有半点自由和快乐。没错,我抱怨过,但,无人理会。于是,那扇心门被冷冷地关上了。 “我辛苦的代价换来的竟是你如此差的成绩,你还有没有点本事!为什么人家能拿第一你就不能!”又是因为成绩,妈妈照例那样骂我。 “你以为我不想吗?我的努力你什么时候看见过!整天只知道骂我,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不配做我妈妈,你不配!”我竟说出这种话,这是我第一次敢这么顶撞她。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脸上滑落,那种痛苦,那种压抑,让泪水充满了苦涩。 我“砰”地一声砸上了门,跑出了屋子,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全然不知天已下起了小雨。连老天爷都要欺负我,为什么?难道这都是我的错? 雨越下越大,可我却不想回家,因为,我受够了。头发被淋湿了,衣服紧紧贴着身子,一阵风刮过,好冷,心也跟着麻了,没了知觉。 我索性蹲在路边,任凭风雨的折磨,也许。我注定于此落魄…… 咦?雨停了? 我抬起头,母亲正撑着大伞,脸上不知是泪,是汗,还是雨,眼神充满了焦急,但更多的是温情,说道:“哭够了没?女儿,妈不是有意的,别着凉了,回家吧。” 我愣了,随即一头扑进母亲怀里,大声说:“妈,都怪我,是我不好,不该让您担心的,我还说出那样的话,女儿对不起您!” “傻孩子……”我能感觉到妈妈也哭了。 心与心在雨中交汇,那扇门,被爱打开。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写此类作文时,我们应该多思考,打开写作思路。“门”既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处能开关的装置,也比喻了解或进入各种未知领域的切入点、途径或诀窍。就比喻意义而言,可以写“生命之门”“幸福之门”“艺术之门”等。以“打开心中那扇门”为题,写一篇文章,要开启心扉,从狭小的空间里拓展视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打开”是一个过程,要写出自己的心理变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微信”是时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同学们也几乎人人都加入了“微信圈”。为了引导同学们合理、适度地运用“微信”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班级开展了以“聚焦微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所在小组准备围绕“初中生使用微信”展开调查,请你设计4个调查问题。____

(2)同桌张维是个“微信控”,几乎每天都要在微信里晒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也特别喜欢用微信的“摇一摇”功能结交陌生的朋友,你联想到网络上“利用微信头像、照片等进行诈骗”的新闻报道,想提醒他注意保护隐私和上网安全,你这样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100-120字)

 

查看答案

填空。

(1)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析】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紧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活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有人认为将第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

(注)①镒: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②昆弟:兄弟。③太牢:古代用来盛祭祀之牲的食器中牢,大的中太牢,用以盛牛、羊、豕。④墐(jìn):通“墐”,掩埋。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之者,罪至    夷:灭族

B. 则昆弟无矣      类:幸存

C. 以太牢          祠:供奉

D. 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逆节:违背节义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B.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C.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D. 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国遭到秦国攻打,魏国君王、魏国有几个公子被杀死,国家被灭亡。

B. 魏国公子的乳母在逃难中,被故臣发现,没交出公子,最终还是送了命,公子在逃难中也死了。

C. 危难之中,魏国公子的乳母做出了一个大义凛然的决定,放弃自己求生的机会和高额赏金,同公子共赴国难。

D. 秦军杀死魏国公子后,秦王重赏了告密者,提拔告密者为五大夫。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