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1.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
2.请按照作者论述的思路依次概括写出阅读有哪些好处。
3.阅读第④段划线句,回答问题:
(1)这一句运用了____论证的方法,生动地论证了_______的观点。
(2)仿写: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______,_______。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过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①夹在里面: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②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③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根据上下文推断,选文中加横线的①“中国人”包括__种人。两个“他们”有不同的指代对象,②指____,③指____。
2.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3.请结合课文内容和鲁迅的生平经历,简述“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的含义。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①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②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③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苏辙《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注释]①岌嶪[yè]:危急的样子。②震掉:惊恐。③葱蒨[qiàn]: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余得罪迁高安
②穷水之变
③问之习庐山者
④涉其山之阳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虚词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知其胜而不敢留 康肃笑而遣之
B. 其声如雷霆 其间千二百里
C. 涉其山之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 其一犬坐于前 尝射于家圃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 三 峡 之 险 不 过 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⑵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5.本文与《三峡》都突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两文情感上的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阅读李清照的《菩萨蛮》①一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简要赏析上阙中的“微寒”一词。
(2)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召开体育节,你积极参与其中。
(1)(文稿拟写)你班小雨同学正在参加800米长跑,请你拟写一则简短的广播稿(不超过100字),为他加油、点赞。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病文修改)初二(1)班的小明在学校篮球场捡到了一个黑色折叠式钱包,他拟写了一则失物招领。请指出其中的三处不当之处并修改。
招领启示
本人在学校体育场篮球场地捡到一只钱包,里面有饭卡一张,人民币53元,请失主前来认领。
2018年9月27日
(3)(委婉劝说)小王同学体育基础扎实,因为担心影响学习,他不想报名参加本次体育节有关竞赛项目,请你对他进行劝说。
1._____(国籍)记者____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___
2.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中人物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多选不得分)
A. “(他)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这里介绍的“他”是杨昌济,毛泽东的老师,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
B. 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有一点较为显著,就是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
C. “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段话是毛泽东回忆时的叙述,他体现了毛的叛逆性格,对知识的渴求。
D. 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生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E. “他从来没有出过国,不会说也不会读任何外语,但是他不到三十岁就博得了红军内外人士的尊重。他以“短促突击战”创始者著称,在中国红军的军事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受到南京方面的研究和评论。”这段文字介绍的是红军将领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