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某班以“我看诗词”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调查数据我探究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诗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面是中国青年报关于“背诵古诗文”的两组调查数据,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能背出的古诗文来源
学习时期 | 小学 | 中学 | 其他 |
所占比例 | 60.2% | 28.5% | 11.3% |
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
观点 | 值得庆幸,受益终生 | 生当时难过,现在受用 | 现在也没啥用 | 说不清 |
所占比例 | 40.8% | 38.4% | 12.3% | 8.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词寄语我修改
班级举办的“诗词大会”结束后,班长写了一段寄语。以下是寄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词并不给人输赢的力量,[A]它真正的力量在于对读诗者灵魂的熏染,给人以修养,给灵魂以港湾。[B]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熟知、普及重要的古典诗词对新时代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让我们把学习古诗词,当作一生的学习任务。
①[A]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__”和“__________”调换位置。
(3)参加诗社我劝说
班级成立了诗社,你想和杨明一起参加,但他的父母却认为这对学习没帮助,还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持反对态度。作为杨明的好朋友,你如何劝说杨明的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许云峰——领导沙坪书店——《红岩》 B、朱赫来——教保尔拳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鲁智深——雪夜上梁山——《水浒》 D、孙悟空——大闹天宫——《西游记》
(2)“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诗句中的“你”是作者的保姆_______,这首诗发表时作者第一次使用了笔名“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重sù自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地完善。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的选择。那么,是 _ ,还是随波逐流;是 ,还是落慌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选择持久平静的善良。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摘自央视《朗读者》第三期(有删改)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鸿毛(__________) 重sù(_________) 喧嚣(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 “______”。
(3)“人固有一死”之“固”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的“固”的意思应为(____)
A.结实、牢靠 B.坚定、不变动 C. 本,原来
(4)根据文意,在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②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③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甫从视觉角度写边地秋夜之景。
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刘禹锡所居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
请以“集体的情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 OO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⑴夏越来越浓,热越来越重,荷,迎来自己最灿烂的年华,这时,去赏荷,恰恰好。
⑵金色的光线,瓦蓝的天空,静谧的湖水,还有河边的绿植,以及抒情的蝉声,一起为荷的出场搭建了舞台,又隆重又明媚,又热烈又阔大。
⑶荷不辜负。
⑷你看,它们多投入,撑起了绿色的裙,站直了娉婷的身,露出了涩涩的羞,只等清风一来,便要翩翩起舞了。那静谧的铺陈里,有撞到天边的力量,有超凡脱俗的风骨,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
⑸荷梗长,直,不蔓,也不枝,是需要怎样的一种风骨,才能站成如此的一条直线?那茶碗一样的杯盏里,盛满了金色的光,漾着或红的霞,或白的云。灼灼艳艳,却不妖媚,素素淡淡,却不媚俗,没有哪种花能把分寸感拿捏得如此好。
⑹一种干净而圣洁的气息,在湖面上氤氲、蔓延。这气息,圣洁如佛,厚重如墙,把世俗挡在了外面,是我想要的气息。我以低垂的姿态靠近,就像靠近一颗清高圣洁的灵魂,不敢出声,只想着和一支荷彼此打开,交换一下气息,然后,染一身荷的清香,然后,在这清香里沉醉……
⑺如果遇到微风,又恰在午后,一个人站在湖边,那简直就是在看一场盛大而又壮观的舞会了。绿色的浪,微微起伏;大摆的裙,翩翩舞动。而那袅娜的荷,如仙女,踩着风的步点,在摇曳起舞。这样的时候,你的一双眼睛,随便落在哪一处,都是落在美上。
⑻ ① 。那一日,他一定是着了长袍,背了双手,站在岸边的,他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荷叶罗裙、芙蓉向脸、乱入池中,但,他闻歌始觉了。
⑼我却没有,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我,在北方粗犷的气息里,我能看见四季更迭的清晰轨迹,却缺席这样的生活场景,哪怕是我有强大而丰富的想象呢。莫名地,就羡慕起江南,可以有大片的荷,可以有繁忙的荷事,也可以有采莲的女子和采莲曲。
⑽ ② 。那一日,日暮低垂,月光微现,她坐小舟,握双桨,摇啊摇,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却还未尽兴,一颗诗意盎然的心,多少年了,还在荷花上,荡啊荡……
⑾ ③ 。淡淡月色,田田荷叶,依依杨柳,幽幽如歌一般的清香,亲密如肩并肩的相守,薄薄的轻雾,斑驳的疏影,蝉声与蛙声的唱和,都能安妥一颗烦躁不安的心。看过了荷的眼,变得清澈了;走过了荷旁的脚,也不再沉重了。等他走完荷塘回到家门口,一切都无声息了,无声息了。
⑿烦躁里,在荷花跟前站一站、看一看,荷的圣洁便会爬满心房,那处子的眼神、匀称的呼吸,以及凉凉的质感,会让一颗夏一样纷繁的心安适宁静、清澈起来的。
⒀心里养着荷的人,心就会静,心静了,就风清云淡,就见宠不狂、遇辱不悲了。“清心恍惚微香触”,心清了,便处处是花香了。
⒁ ④ 。他书屋旁有一溪,每至夏,荷叶翩翩,荷花婷婷,荷香袅袅,醉了季节,也醉了他。他极爱这荷,尤爱白荷,故取名为“濂溪先生”,我觉,“溪”是纪念,“濂”与“廉”谐音,是警示,更是照亮。荷,照见了他的洁身自好,照见了他的风骨,也照见了他的韵致。
⒂我一直觉得,荷是水举出的灯盏,照亮着世俗,也是自然布设的一个隐喻,提醒着人们。
⒃张大千说,画荷最易亦最难,最易入手,亦最难得神韵,而张大千是得荷之魂,荷花被他抽筋去骨,只剩下魂了。你看,他画的荷,飘逸的荷叶,千姿百态;传神的墨香,疏淡有致;那荷叶、荷花,气势不凡,水墨淋漓,尤其是那荷梗,长而直,一笔到底,一气呵成,凝练而不滞,华资而不枯。据他自己说,在书桌前,边走边画的。
⒄他一定是把荷养在心里了,只有从心的根须上长出的荷,才会这样有魂,又宁静又惊鸿,又朴素又艳丽。
⒅ ⑤ ,他给自己取号为“青莲居士”。“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浪漫如他,多情如他,面对荷,他是要省其曲折,而直抒胸臆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这该是怎样的浪漫呢?一个大男人,手把芙蓉花,亦步亦趋,翩然起舞,不是爱到醉,是不会有此举动的。
⒆我也尤喜荷,喜它的纯净无瑕,喜它的洁身自好。在纷杂的世俗里呆久了,必然要染上一些俗气的,可荷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纯净,还不妖不媚,这需要多大的自我克制呀!百花中,唯莲做到如此极致!
⒇故,我给自己取笔名着一“菡”字,目的在于提醒,也是照亮。
(21)我们注定与这俗世藕断丝连。我爱着这俗世,也爱着这荷。唯愿,自己在这俗世里,活成一支荷。
1.文章第⑷——⑺段正面描写荷,请阅读后完成下列填空。
_________→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_→微风中的荷
2.根据要求解答下列题目。
⑴第④“那静谧的铺陈里,有撞到天边的力量”,“铺陈”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⑵“这气息,圣洁如佛,厚重如墙,把世俗挡在了外面,是我想要的气息”,这句话句式丰富多样,试从这一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⑶体味文题“荷不辜负”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3.作者联想到了许多与“荷”相关的素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以下文段中的首句还原到文中。(填字母)
A.周敦颐心里是养着荷的。
B.这样的场景,也容易让人想起李清照。
C.李白也是爱荷的
D.是月夜,惊起了鸥鹭,也抚平了朱自清一颗不宁静的心。
E.这样的情景,也容易让人想起王昌龄。
① ② ③ ④ ⑤
4.以下链接材料是《鼎湖山听泉》的结尾,阅读后说说它与本文结尾第(21)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链接)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鼎湖山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