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在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我们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1.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句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1)“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4.比较本文划线句和链接材料,在写作手法和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

(链接材料)没人敢抬头看太阳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点红,从上至下整个地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1. (1)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2)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增强真实感,(3)通过“我”在大风来临前后的言行衬托爷爷的形象,(4)表现祖孙情深,爷爷对“我”关心疼爱,“我”对爷爷敬爱依赖。 2. 形象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 3. 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意思对即可) 4. (1)都是环境描写,(2)都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进行描写,(3)都为下文做铺垫(《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下文祥子艰难拉车做铺垫,《大风》为下文大风来临、我和爷爷与风搏斗做铺垫)。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如“喝粥”

赵畅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概括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

2.文章第②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4.请你辨析下面两句话,看看能否作为本文论据用到文章中去,并分别说说理由。

A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B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节选)

(注)①所以,用来……的  ②庸,发语词,难道。  ③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④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⑤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⑥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⑦之徒:这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其闻道也先乎吾

⑵吾从而

⑶其贤不孔子

⑷作师说以

2.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闻道也亦先吾   颓然其间者

B. 余嘉能行古道     欲穷

C. 余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D. 吾从而师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闻   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

月白霜清响尚寒。

孤客几回愁里听,

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韩洽生活在明清易代的动乱之时,干戈四起,人民流离。

1.本诗前两句诗人运用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孤客几回愁里听”中一个“愁”字道尽了诗人心中的悲苦,细读诗歌请你说一说诗人因何而愁?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实践。

请你根据要求,在学校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重温名篇

小说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经典形象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请你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编写一个谜语,并写出相应的课题(谜底)。

短篇小说:《社戏》       《窗》     《 最后一课》

长篇小说:《水浒传》    《儒林外史》    《格列佛游记》

示例: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故乡》

活动二:了解名著

《格列佛游记》中,在飞岛国的“拉格多科学院”里,格列佛获得很多见闻,请说出两个来。

 

查看答案

默写。

(1)那柔曼如提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

(5)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