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花 篱 朱以撒 ①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

花  篱

朱以撒

①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宁静与安逸。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毫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着的秋千。

②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

③“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善。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计划。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越坚实。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

④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贫富大致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

⑤ 容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即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稍稍化解。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扣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

⑥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

⑦就像夏日满耳的蝉声里,会让我浮现出宋人王沂孙一样,我一直把他和寒蝉连在一起,感受他寒蝉凄切般的遗民之恸和无法把握的生命;在湖汊交织的水乡里,傍晚时分,我看到清瘦的苍鹭,如同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一只脚藏于腹下,另一只脚直立,缩着脖颈,我会记起朱耷,想到他晚年的愁苦。这和看到菩提树就想到释迦牟尼,听到流水声就想起感叹流逝的孔夫子一样——有很多对应物让人迷醉,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根深蒂固。凑巧的是我在一个夏天读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赤足在草丛里走,踢踏着没过脚掌的草茎,许多潜伏者跃然而起,投身到远处。蟋蟀、蚱蜢、黄蜂……这些自由自在的生灵,都曾是法布尔的朋友,集在他优美的文笔里。他本人就是“荒石园”中的一只昆虫,怀着昆虫一样的习性,注视人们漠然的那个角落。

⑧人不在了,可是蝉声、鹭影、虫鸣依然不绝,它们成了某些人的化身,永久不灭。

⑨如果不求实用,我想说,许多实物包蕴着灵性。譬如殷商甲骨,如果不碾为疗伤粉末,捧于掌中,它的字迹娟秀足以让人迷恋;譬如汉代刑徒砖,不是让村夫用来垒猪圈,我们抚摸这些刻痕时,心弦都会随之颤抖。

⑩不知有多少花篱这样的美好化为森然的高墙。它衡量着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状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全对话。

 

2.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

3.有人认为第⑦段写“蝉声”、“鹭影”、“虫鸣”与诗意的生活状态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

4.有人评价朱以撒的散文“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展现了一位当代儒者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深邃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门、锁、蝉声、鹭影、虫鸣、甲骨、砖;对比;简单、淳朴、从容、和谐、自由、有情趣、有情怀 2.日子“敞开”着,新鲜在“荡漾”,陌生化的搭配新颖别致,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简单、淳朴,乡民们的亲切、友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诗意的生活状态的喜爱和向往。 3.不能删去。因为第7段中作者由蝉声想到王沂孙的悲恸,由苍鹭联想到朱耷的愁苦,由昆虫说到法布尔的痴迷,这三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物,是有灵性的,而且已经成为了某些人的化身,在此寄托了作者的乡野情怀和文化情怀,而这正是诗意的生活状态所需要的精神追求,深化了文章主旨。 4.第一层级:深入文本,能充分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的选材,作者的情感、情怀、思想等方面全面阐述,并能上升到对生活状态的思考的层面。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那来自乡野的蝉声、鹭影、虫鸣,更让作者回归到敏感而深沉的本心中去,让我们领受到他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灵动的生命意识。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更是对城市化的今人的精神栖居环境的深沉忧虑。他的散文,就像一道雅致的篱笆,在坚硬、冰冷的城市中,搭建起了一个细腻、敏感的心灵院落,做精神的守望者。 第二层级:正确理解文本,能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的选材,作者的情感、情怀、思想等方面全面阐述。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那来自乡野的蝉声、鹭影、虫鸣,让我们领受到他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他的散文,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展现了一位当代儒者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对生活环境的深邃思考。 第三层级: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从文章的某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示例:朱以撒先生的散文由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从日常中寻求本真。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但当这些都落入实用,质朴、本真的状态被机械、坚硬、冰冷的状态所代替,作者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 第四层级:只是呈现文章一方面的内容。 示例1:在《花篱》一文中,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再通过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 示例2:在《花篱》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些有象征意味的东西都落入实用,表达出了对于美好消逝的遗憾失落。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1)可结合文章第4段“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来概括填写作答。(2)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本文中将“花篱”与“墙、门、锁、蝉声、鹭影、虫鸣、甲骨、砖”进行对比,从而突出由“花篱”而成的简单、淳朴、从容、和谐、自由、有情趣的诗意生活。据此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日子“敞开”着,新鲜在“荡漾”运用了通感的写法,新奇而别致,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简单和淳朴,突出了乡民们的亲切和友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诗意生活的喜爱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句段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文章中的语段能否删除,要根据文章的材料和主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般来说,不能删除,但不是全部,要结合主旨作综合地分析。本题中的“蝉声”“鹭影”“虫鸣”不能删去。因为第7段中作者由蝉声想到王沂孙的悲恸,由苍鹭联想到朱耷的愁苦,由昆虫说到法布尔的痴迷,这三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物,它不但寄托了作者的乡野情怀和文化情怀,还深化了文章主旨——诗意的生活的精神追求。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从文章的选材,作者的情怀、思想等方面全面阐述,并能上升到对生活状态的思考的层面作答。朱以撒先生的散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日常中选择素材寻求本真。如在《花篱》中,赋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以特殊的意义,作者从生活中的花篱写起,与低矮的土墙、洞开的木门、老化的门锁相联系,象征了宁静、质朴、简单、和谐的生活状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理【解析】 “从俗世中来”——选材;“到灵魂里去”——主题;“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深邃思考”——哲思。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艾青诗学”

今年国庆假期,某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艾青诗选》,阅读中允许学生借助网络学习,来丰富自己对艾青和“艾青诗学”的认识,假期回来班级将开展“艾青诗歌”阅读交流会。以下是小悦同学摘抄的诗选和网络学习的相关材料。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诗歌甄选)

(诗学流长)

“如果在现代文学史上只选择三个诗人,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就选择艾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如是说。

3月22日,在第二届艾青诗歌节新闻发布会上,谢冕、吴思敬、王光明、刘福春、陈晓明、赵振江、黄怒波、程步涛、孙晓娅、张黎明等与会诗人、学者提出,虽然艾青的诗歌广为传颂,但是对艾青的价值挖掘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诗人艾青笔下,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还有更多未被发掘的理论富矿。他们明确提出,需要建构“艾青诗学”,这不但是文学史研究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诗歌发展的需要。

在吴思敬看来,  ① 、 ②  与 ③  构成了艾青诗学最重要的支撑。

艾青80年代“归来”后,首先强调诗人要说真话,做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这本不是个大问题,但在假话、大话、空话流行于世的年代,“诗人应当说真话”就成为了一句千钧之重的诗学声音。艾青认为,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真,没有真就谈不上美谈不上善,必须要先有真,然后才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表这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声音,这就是善。

在艺术主张上,吴思敬认为艾青对智性的强调在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在艾青的诗学中,诗不是简单的情绪的抒发,也不是简单的书写哲理,而是把生活的经验通过诗人的构思,凝结成象征性的含义。所以艾青最好的诗,都是用意象说话的。艾青对诗的智性强调,使我们的新诗能够进入新的水平、新的阶段,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抒情上。

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发布会现场,吴思敬对艾青的诗论出口成诵:“诗,你自由,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武器,诗是自由的使者,诗的声音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是自由的笑。”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艾青一身的铮铮铁骨如何练就,可以说,艾青的一生和他的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就是艾青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

当下诗歌书写疼痛,却没有灵魂的痛苦。

“我们的诗人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身体感到疼痛,而没有用灵魂感受到痛苦,但艾青做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教授刘福春的发言令人深思。诗歌如何表达民族国家的重大苦难,诗人如何书写时代,这是艾青一生的探索,也是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依旧没能解决的问题。

刘福春谈到,汶川地震后涌现了诗歌创作的热潮,这些诗作让人感动,但是能被传颂的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重量,只停留在了疼痛的层面。同样,抗日诗选很多,但是在今天依旧被阅读的却不多,可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依然是20世纪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在诗中,艾青“在没有灯光的晚上”对着“中国”书写“无力的诗句”,他对“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土地”的人们深表同情,对“敌人的刺刀”“烽火咬噬着的地域”强烈憎恨,而这一切,都是他在武汉看到满目流离失所的难民后的创作。这种对个人、民族、国家切肤之痛的联结,构成了艾青诗学中强有力的一方面。

艾青“让西方的诗歌传统落在中国大地”,把“法兰西的芦笛”转换成“中国的号角”,艾青把中国的现代白话文写成诗,让中国的现代汉语走向世界。此外,他对生命的顽强与信念,更成为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与会者认为,确立艾青诗学是建设新时代中国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创作意义深远,他们希望能及时、深入、系统地整理艾青诗作,把艾青的诗学发扬光大。

(诗韵纷争)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它和日常语言相比,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但是艾青的诗歌呈现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缺乏诗意美。

——网友的话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苓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口语又是最散文的,能比得上我们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

如何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诗”的文学样式脚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在于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的脚韵。

       ——艾青《诗论》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 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构建“艾青诗学”,这完全是新时代诗歌发展的需要。

B. 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一点指的是他诗歌的主旨方面。

C. 汶川地震后涌现了诗歌创作的热潮,但是这些诗作不能被广泛流传,其原因主要是未将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切肤之痛联结在一起,于是诗歌就缺乏重量。

D. 艾青认为,只要是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就是诗歌中最好的语言。

2.艾青的诗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呈现不同的特点,参照《手推车》《盼望》两首诗,简要概括其诗风不同之处。

3.阅读“诗学流长”部分,下列哪个选项更适合依次填在划线句子中①②③处,请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并陈述理由。

A真诚、智性、自由                  B自由、真诚、智性

4.结合“诗歌甄选”或《我爱这土地》,联系上述材料,说说吴思敬教授在中国现代史中选三位诗人,为什么会首选艾青?

5.小悦在阅读《艾青诗选》过程中向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期待同学们在交流会上能够给予答复。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阅读体验,写一则讲稿以便在会上回复小悦。

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正确书写汉字,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50字左右。

小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两副对联,第(1)副是关于岳阳楼的对联;第(2)副是关于杜甫的对联。根据你的积累,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       到心头

(2)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三五里,春水群鸥      心。

A. 欢喜   草堂    野老    B. 欢喜   陋室    青莲

C. 忧乐   陋室    青莲    D. 忧乐   草堂    野老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潇湘    感而悲者矣

B. 百废兴     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C. 把酒风    执策而

D. 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积累。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明月入诗意味长。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以有意味的典型意象,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杜甫的“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月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突出对故乡的感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描摹出跃动的水波和月影相映衬的美好之态。

(5)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恰逢中秋月圆之时,倍感孤独凄凉,只能以想象归家团聚的情景来慰藉思乡之愁。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游子当时心境的是____

A.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查看答案

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1)加点字“荷”的正确读音是____

A.hé         B.hè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

①寂 mò_____

②摇 yè _____

③乐此不 pí 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