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

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嘛?”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嘛?”

⑤“没干嘛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嘛?”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同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2.理解 关心(或关爱、挂念) 3.(1)“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2)“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4.①.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②.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小说开端①~⑩写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小说发展⑪~⑯写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小说高潮⑰~⑱写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小说结局⑲~⑳写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查找或总结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第①~⑩段写小吴找老乡被盘问,是怀疑;第⑪~⑯段写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不认为是老乡,“我”对小吴的态度是理解;第⑰~⑱写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我”对小吴的态度是关心或同情;小说结局⑲--⑳写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我”对小吴的态度是支持、认同。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1)句,小吴在找老乡被盘问后,得到我的理解,深受感动,眼中流出泪水。“汪”字极言小吴眼里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2)句,经过长时间的找寻后,小吴并没有找到自己的老乡,心中满是失望和委屈,“黯然”是感伤沮丧的样子。写出了小吴情绪的低落,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作答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或思考。小说主要叙述了北漂一族——小吴寻找老乡的过程,赞扬了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结尾段落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由于“我”的加入,也收到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效果。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甚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节选自《我的母亲》 胡适)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写的三件事,并说出这三件事对应了母亲怎样的个性(后一问用原句答)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的个性:(原句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文说“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后文又说“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这样说是不是矛盾的?请分析。

3.本文语言质朴真切,细细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语句中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4.请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

 

查看答案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庋(guǐ):放置、保存。  通籍:出仕,做官。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欣悦          姑异日观    B. 书而告之曰    中有足乐者

C. 无从书以观      家贫难    D. 走送之            吾不得而见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

 

查看答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曲理解错误的是(    )

A.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 “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 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其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首句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说说自己的理解。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_______________ ,松柏有本性。 (刘祯 《赠从弟》)

⑤.中岁颇好道,_______________ 。(王维 《终南别业》)

⑥._______________ ,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⑦.《水调歌头中》中阐释人生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资料六)野泉声入  绝美人   梅梢月斜   砚池中 空谷幽兰 清香移在

人影孤    菊花枝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 ;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征集下联。从(资料六)中仔细琢磨,整理出下联。

上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下联: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