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 “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1.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作用:用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时区分“见”与“望”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3. 第②段。因为叶圣陶的话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 示例: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阐释什么是“入”,再以朱熹的话和苏轼读陶渊明《饮酒》的体会论述“入”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接着阐释什么是“出”,再以哲学家叔本华的主张和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事例论述“出”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结合本文的内容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举了苏轼读陶渊明的诗的事例,故采用了举例论证,结合本段中心句“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分析,具体真实地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使用。首先阅读所给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使读者了解作者的心情,理解内容;再看文章,第二段阐述的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材料是一致的。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把握。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分清楚层次,然后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性词语串联即可。本文“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阐述了“入”及其意义,又阐述了“出”及其意义,最后结尾段“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文综合实践。

“五一”期间,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提信息】

(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 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对联】

(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心声】

(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请写出你要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宋江便领起军兵从里面杀出去时,早望见鲁智深、A一路杀来,正与郑彪交手。那包天师在马上,见A使两口戒刀,步行直取郑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A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A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  

上面文字中的A指的是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一个有关于他的英雄事迹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②我国      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③“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它们实现发展目标。④我们要在发展其他国家利益的同时,考虑和照顾自身利益。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②句的横线处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 《渔家傲》)

(3)_______________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4)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

(5)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6)_______________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因为我害怕孤独,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心会蓦然的失落,孤独与       (怅恨 惆怅  怅然)便向四周蔓延开来。

(2)读书为的是明白事理,领悟其精神实质,如果一味       (咬文嚼字  寻章摘句  吹毛求疵),反而难以前后贯通,了解深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