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用兵行                 (2)耕陇亩

(3)玄德之三                 (4)终身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一出                 生乱世

B. 有也                 此庸夫怒也

C. 后主庸懦无立           千里不敢易也

D. 孙氏可与为援不可图     故废廖立立垂泣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4.从选文中可知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1. 军队 亲自 拜访 改变 2. D 3. 二十多年之间,君主信任他,士大夫敬仰他,夷夏之地臣服于他,敌人畏惧他 4. 奉行仁义、忠心耿耿 【解析】 参考译文:诸葛亮是千载难逢的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动,完全出于至诚,他生在乱世,种田为生,假如没有徐庶的推荐,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相邀,那么他必定会不求显达扬名而终老山林的。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备,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能结为同盟,可相互支援,而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象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也不曾改变过这一方针。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都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信任,所以刘备临死时甚至对他说:如果我的儿子确实不具备做国君的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即使后主刘禅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诸葛亮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为部属所信服,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虽然都被免官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都是垂泣不已,甚至悲伤过度而病亡。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顾”,拜访。“师”,军队;“躬”,亲自。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项的“于”解释为:从/在;B项的“之”解释为:代词,代指事/的;C项的“虽”解释为:虽然/即使;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信”,信任;“仰”,敬仰;“服”,臣服;“畏”,畏惧。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求学生通晓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结合“。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分析,诸葛亮是一个奉行仁义、忠心耿耿的人;“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分析,诸葛亮是一个君主信任,士大夫敬仰,夷夏之地臣服,敌人畏惧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①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 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③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④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⑤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⑥父亲回家了。

⑦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 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⑧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⑨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⑩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 又长大了。 ”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 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11)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莱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鬓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 ”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 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千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 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12)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 “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  “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13)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14)他看到了什么?

(15)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16)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 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17)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緒,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18)他看到了什么?

(19)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20)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21)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找不到?

(22)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23)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 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2.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莱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4.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通读全文,在帮奶奶寻找玉簪子的过程中,父亲找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 “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实践。

“五一”期间,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提信息】

(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

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 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对联】

(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心声】

(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请写出你要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宋江便领起军兵从里面杀出去时,早望见鲁智深、A一路杀来,正与郑彪交手。那包天师在马上,见A使两口戒刀,步行直取郑彪。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从空飞下,正砍中A左臂,血晕倒了。却得鲁智深一条禅杖,忿力打入去。救得A时,已自左臂砍得伶仃将断……  

上面文字中的A指的是______________,请列举一个有关于他的英雄事迹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②我国      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③“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它们实现发展目标。④我们要在发展其他国家利益的同时,考虑和照顾自身利益。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②句的横线处需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请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