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拼音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

根据拼音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_____热了,使(tián)_____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是《安塞腰鼓》里的文字。安塞腰鼓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文化特色,素以粗_____(guǎng)豪放、刚健雄_____ (hún)著称,具有力量之美。

 

燥 恬 犷 浑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要注意“燥”“犷”的偏旁不要写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请以“和你同行,真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 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前两句________, 后两句________

2.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用兵行                 (2)耕陇亩

(3)玄德之三                 (4)终身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一出                 生乱世

B. 有也                 此庸夫怒也

C. 后主庸懦无立           千里不敢易也

D. 孙氏可与为援不可图     故废廖立立垂泣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4.从选文中可知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①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 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③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④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⑤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⑥父亲回家了。

⑦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 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⑧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⑨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⑩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 又长大了。 ”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 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11)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莱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鬓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 ”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 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千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 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12)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 “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  “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13)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14)他看到了什么?

(15)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16)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 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17)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緒,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18)他看到了什么?

(19)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20)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21)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找不到?

(22)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23)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 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2.请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莱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4.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通读全文,在帮奶奶寻找玉簪子的过程中,父亲找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 “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