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电话 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

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电话

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小事情。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有空了再回来看看。”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他又不会唇语。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

⑥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所以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⑦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⑨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

⑩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1.初读全文,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父亲

母亲

父亲和母亲关系

家里氛围

年轻时

脾气不怎么好

母亲爱唠叨

____

吵闹

耳聋后

索性就不说话

____

母亲言听计从

____

母亲病后

___

说话口齿不清用肢体动作传递信息

合起来接听电话

牵挂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

3.综观全文,谈谈你对“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的理解和感受。

 

1. (1)一言不合就吵 (2)借助手势以及经验传给父亲,母亲安静下来 (3)和谐 (4)父亲翻译母亲的话 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耳聋比喻成修了铜墙铁壁,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世界里没有了声音,增强了表达效果。 3. 示例:老父耳聋了,老母耳不聋,却因中风而口齿不清。城里孩子来个电话也无法交流。老父亲为让孩子安心进城做事,两个残障老人共接孩子送来关照电话的一副画面,生动而凄美,历历在目。让人看到辛酸,也看到现实中尊老爱幼者各自的坚强与乐观。作品既是对底层百姓尤其是老人生活疾苦的关注,也是讴歌他们面对生活困难的不屈意志。(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从“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所以就不说了”“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非常生动,突出了父亲耳聋的程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有这样一段话:“保尔冷冷地说:‘我的生活用不着你担心,一切正常,倒是你的生活……浑身都是臭樟脑丸味,我跟你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这段话是保尔对谁说的?结合名著,谈谈保尔说这个人“浑身都是臭樟脑丸味”的原因。

 

查看答案

选择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为外人道也/何挂齿

B. 所志/所披靡

C. 其两膝相者/肩接踵

D. 其船背稍/化险为

 

查看答案

解释划线字的含义。

予作文以记之_____              之者谁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可以分为“风”“雅”“颂”,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体现出诗人一种“大我”的革命感情。

C. 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排列有:始龀、弱冠、豆蔻、而立、知命、耳顺等。

D. 阿西莫夫,美国作家,是世界知名的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等。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2)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总有一种情怀会触动我们的心灵:离别让人感伤,可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离别时的开阔情怀。

(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愉快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