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幼年 张充和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幼年

张充和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你是谁生的?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我一直不晓得祖母之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在花园里,我站在祖母面前,没有祖母的手杖高。祖母采了四朵月月红戴在我的四条短短的发辫上。我跑到深草处寻找野花和奇异的草,祖母对我说: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快来!你乖,来!我替你比比,看到我手杖哪里了……我跑了去,祖母替我比一比,然后叫我拾一块碎碗片来,在手杖上刻了一道痕,又对我说:今年这样高,明年就有这样高,后年就和手杖平了。我开心极了,一心就想长到祖母的手杖那样高。

书房窗外有两棵梧桐树,那样高。秋深了,梧桐子不时落下来。我在读《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先生,我要小便去。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满院的梧桐子,我拾了许多,袋袋里满了,又装些在套裤筒里,在外面打了一个转,又回到书房里去,先生被我瞒过去了。

晚上总是我先睡,祖母看着佣人替我脱衣,有时也亲自动手。这一天也是这样,脱到套裤时,哗啦啦一阵响,梧桐子都落下来。我心里有点着慌,怕祖母责备,哪知她还笑了一声说:生的吃不得,明天我叫他们拾些来炒熟给你吃。以后不要拾了。啊,祖母,你哪知我骗了先生呢!

葡萄架下有一张方桌,我坐在祖母怀里,手伸在几本书上,让一个戴宽边眼镜的医生诊脉。佣人拿了电报来,祖母一看电报就老泪纵横了。医生去了,祖母把我的一条红花夹裤翻了过来,里子是白色的花布。祖母又把我搂在怀里,眼泪不住地流着。她用颤抖的声音对我说:乖乖,你从此要做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了……你要好好地听我的话,你母亲是个好媳妇……以后……再也没有她……她了!我这才晓得我还有个母亲,但是在我晓得有母亲时,母亲已经死了。我看见祖母哭得那么厉害,我也跟着哭了。祖母又拍着我说:孩子,乖乖,不要哭,你不是说你是我生的吗?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你不要哭了。

现在我已长得比祖母的手杖高出一尺多了。祖母墓上的草,我以为一定是不会有毒虫的。假使现在要有人问我你是谁生的,我还要说祖母。不过,我明白了还有一个人,也是生我的,叫作母亲,因为她们都是爱我的。

我似乎时常听见祖母高声说: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

1.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2)祖母又把我搂.在怀里,眼泪不住地流着

3.文中写道“假使现在要有人问我‘你是谁生的’,我还要说‘祖母’。”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还这样说?

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 小时候认为是祖母生的;到草丛采野花异草祖母劝我不要去;欺瞒先生去捡梧桐子;母亲去世祖母很悲痛。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拥有爱和幸福的幼年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祖母的深深怀念。 2. (1)“一溜烟”运用比喻,既写出了“我”跑的速度之快,还写出了“我”自以为聪明的得意。 (2)“搂”“眼泪不住地流”,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祖母对“我”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我”的怜爱。 3. 小时候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给了她最完备的甚至胜过母亲的爱,让她永远难忘,所以,还这样说。 4. 最后一段话,与上文照应,祖母虽已逝,但她说话的声音还响在耳边,她对“我”的关爱牢记在心,强调和突出了作者对祖母的感激与深深的怀念。 【解析】 1.一问,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如祖母怕“我”被深草从中的虫子咬到,哄“我”和她的手杖比高。祖母发现“我”套裤里的梧桐子,没有责备“我”,反而说让佣人拾些来炒熟给我吃。在收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祖母哭着把“我”搂在怀里安慰我。二问,通过以上分析,抒发的情感可从作者对祖母的感激与怀念的角度作答。 2.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1)“一溜烟”明显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跑的速度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得意的心理。(2)“眼泪不住地流”,运用神态描写。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祖母的悲痛心理和对“我”的怜爱之情。 3.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答此题前一定要看懂文章内容,把握好文章中心后再作答。小时候说自己是祖母生的,是因为自己儿时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给了她胜过母亲的爱;成年后仍然说自己是祖母生的,是因为祖母的爱让她永远难忘。 4.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照应上文,收束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题,突出作者对祖母的感激与怀念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又同席读书________

(2)宁读如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______》,是南朝宋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________

(2)太丘舍________

(3)尊君在________

(4)下车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元方对友人的评价:__________,我们从中可以明白__________的道理。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 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面是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选择            ,篇名分别是《      》和《      》。

(2)某校拟开展“阅读名著,走近经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本次读书活动设计一则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15字以内)

②请你在本次活动中,为同学们推荐你最喜爱的一本书并写出你的推荐理由。(30字以内)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与运用。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峨眉山月歌》中描写月夜景色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7)古人把守信看做修身的原则之一,元方认为“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传不习乎?”曾子的自省也突出了“信”的重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