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坐在艾烟里的母亲 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坐在艾烟里的母亲

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

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

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

“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在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

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

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腿上的关节痛又犯了?我忙问道,去年寄给您的进口止痛膏药,您不是说贴过很管用,腿早就不疼了吗?

“是管用,但天冷一不贴就又痛了。母亲吞吞吐吐地说,我舍不得贴,多贵呀,十多元钱一张。用艾叶熏一下,也能止痛的。

我听后生气地问:有什么舍不得的?贴完,我再帮您买。再说,您要是真想用艾叶灸,那也得去中药店里买制作好的艾条卷呀,哪能自己烧这么一大堆艾叶。

“药店里的艾条得花钱买。母亲反驳道,钱得省着用。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这浓烟对身体有伤害不说,倘若失火了,可怎么办?

“不会的……母亲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能看出来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艾叶枝是母亲在端午时从山上砍回来,然后晒干,以便在冬季关节痛时,点燃焚熏……清理完艾叶枝后,我来到村口,告诉同事让他先回去,并帮我请个假,今晚我要住在老家,明天带母亲去医院……

如果这次不是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我是怎么也不会知道母亲居然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治关节痛,她一直都在电话里骗我说,腿已经不痛了,让我安心工作……

一生勤俭节约,只为能把儿女们培养成人、成才,可等孩子们成才,远走高飞后,她还只愿待在乡下,并依然独自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愿让儿女们为她多花一分钱,为此甚至不怕坐在半燃半灭的枯枝叶中,任呛人的烟雾一点点侵蚀自己日益苍老的身体。

(《北方人》2016年第3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朴素的语言里情感丰富,请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1)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2)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

3.假如把文题改为“说谎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4.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一个精练的语段,才能把文章的主旨表达得更全面。如果让你来加,你会写点什么?(不超过30个字)

 

1. “我”出差路过老家,趁着夜晚来到家里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 2. (1)运用神态与语言描写,形象地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2)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 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还是原题好。 4. 示例:她便是我乡下的母亲,值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重点词语和题目的作用。整体把握文章,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作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文章内容,要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人+事”的格式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①加点的词语既写出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写出了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②从“气愤”这个词里,可以看出“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表明观点(如:不可);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的标题的不足。综上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给文章补写结尾。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是总结性的句子,或者是抒发作者情感,或者是给人启发的句子,还可以是照应题目的句子。据此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紫色葡萄慈父心

(1)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能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这棵小小的葡萄树上——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2)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儿。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后来,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咱们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3)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4)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5)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6)那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开始了文学创作。

(7)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照得葡萄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8)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便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地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9)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也许早已忘了,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华为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1.仿照例子,概括两个表现父亲“慈父心”的情节。(字数不要求相同)

例:父亲为我栽下葡萄树,寄托希望。

2.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①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②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中的“拿起了笔”的具体含义。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题目中的“慈父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幼年

张充和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你是谁生的?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我一直不晓得祖母之外还有什么更亲的人。

在花园里,我站在祖母面前,没有祖母的手杖高。祖母采了四朵月月红戴在我的四条短短的发辫上。我跑到深草处寻找野花和奇异的草,祖母对我说: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快来!你乖,来!我替你比比,看到我手杖哪里了……我跑了去,祖母替我比一比,然后叫我拾一块碎碗片来,在手杖上刻了一道痕,又对我说:今年这样高,明年就有这样高,后年就和手杖平了。我开心极了,一心就想长到祖母的手杖那样高。

书房窗外有两棵梧桐树,那样高。秋深了,梧桐子不时落下来。我在读《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先生,我要小便去。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满院的梧桐子,我拾了许多,袋袋里满了,又装些在套裤筒里,在外面打了一个转,又回到书房里去,先生被我瞒过去了。

晚上总是我先睡,祖母看着佣人替我脱衣,有时也亲自动手。这一天也是这样,脱到套裤时,哗啦啦一阵响,梧桐子都落下来。我心里有点着慌,怕祖母责备,哪知她还笑了一声说:生的吃不得,明天我叫他们拾些来炒熟给你吃。以后不要拾了。啊,祖母,你哪知我骗了先生呢!

葡萄架下有一张方桌,我坐在祖母怀里,手伸在几本书上,让一个戴宽边眼镜的医生诊脉。佣人拿了电报来,祖母一看电报就老泪纵横了。医生去了,祖母把我的一条红花夹裤翻了过来,里子是白色的花布。祖母又把我搂在怀里,眼泪不住地流着。她用颤抖的声音对我说:乖乖,你从此要做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了……你要好好地听我的话,你母亲是个好媳妇……以后……再也没有她……她了!我这才晓得我还有个母亲,但是在我晓得有母亲时,母亲已经死了。我看见祖母哭得那么厉害,我也跟着哭了。祖母又拍着我说:孩子,乖乖,不要哭,你不是说你是我生的吗?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你不要哭了。

现在我已长得比祖母的手杖高出一尺多了。祖母墓上的草,我以为一定是不会有毒虫的。假使现在要有人问我你是谁生的,我还要说祖母。不过,我明白了还有一个人,也是生我的,叫作母亲,因为她们都是爱我的。

我似乎时常听见祖母高声说: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

1.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

(2)祖母又把我搂.在怀里,眼泪不住地流着

3.文中写道“假使现在要有人问我‘你是谁生的’,我还要说‘祖母’。”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还这样说?

4.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又同席读书________

(2)宁读如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______》,是南朝宋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________

(2)太丘舍________

(3)尊君在________

(4)下车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元方对友人的评价:__________,我们从中可以明白__________的道理。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 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