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3)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4)春天像                 ,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5)春天像                 ,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6)春天像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春》是一篇写春的精美________(体裁),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全文章空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明确这三处依次突出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各用一个字填空)

3.“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第(2)段的画线句采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选任何一修辞方法指出其使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语段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春天的动人画面,请给(1)-(3)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1. 散文 朱自清 2. 刚落地的娃娃 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 新 美 力 3. 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很温软。 4. 比喻 排比 生动形象 5. (1)春风图 (2)春雨图 (3)迎春图 【解析】 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春》有关的文学常识。《春》是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 2.前三个空,考查默写。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健”等字词的书写。后三个空,要求各用一个字概括春天的特点。如“从头里脚是新的”可概括为“新”;“花枝招展的”可概括为“美”;“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可概括为“力”。 3.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问,“吹面不寒杨柳风”中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的是早春的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二问,意思是春天来了,春风吹拂到脸上已不觉得有寒意了。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4.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属于比喻和排比连用。三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分别写出了春雨的细密、细亮、细柔的特点,引发人们联想到许多优美的诗句。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5.题干要求给(1)-(3)段加上一个小标题。读懂文章内容后,根据题文一致的原则,用恰当的词语拟题即可。如(1)段描写的是春风,(2)段描写的是春雨,(3)段描写的是春天里人们的活动。所以可分别概括为“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友_____   (2)去后_____

(3)相委而______  (4)下车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请写出连续两句描写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王湾《次北固山下》 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你班将召开一次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班会,届时想邀请本校心理咨询室的袁老师参加,班上推荐你去邀请,你会对袁老师这样说:“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拟写标语)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设计活动)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探究材料)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15岁的小明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网吧玩游戏。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他,王大哥则成了好朋友和崇拜的偶像。一天,王大哥突然对他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小明手拿木棍,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致其重伤。

②小刘、小彭、小陈都是某校初三学生,也曾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一次外出游玩时,三人结识了社会青年郑某。郑某通过钱和烟的诱惑,逐渐将他们拉拢成自己的小弟,三人跟随郑某四处游荡,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探究结果:

 

查看答案

(题文)仿写句子,使前后构成排比句。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步》《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 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除编有《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