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酷似 (sì) 镌刻(juā...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sì)     刻(juān)      记(zài)      惟妙惟(xiào)

B. (shù)     然(qiǎo)      斟(zhuó)     因地制(lí)

C. (bá)      罅隙(xià)       维(xiān)     摩肩接(zhǒng)

D. 灭(jiān)    劲(qióu)      扁(yà)       鸢飞戾天(yuān)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C项正确。ABD三项修改为:A.记载(zǎi);B.斟酌(zhuó)、因地制宜(yí);D.遒劲(qi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苏东坡悼念亡妻王弗写了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短短七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么?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你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无法释怀的人,或一件刻苦铭心的事,你是否也有着与作者相似的孤寂与伤感...这样一首词有没有带给你片刻的慰藉,原来生死永隔的苦痛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痛彻心扉;或是当头警醒,萌生出怜取眼前人的觉悟呢?文学是我们生活的倒影。

请你结合上述文字,说出文学对你的心灵或你的生活的影响,自拟标题,写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点和姓名。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一本好书,为我们点亮一盏灯。为了了解大家的文学赏析能力,引导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好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三观。学校准备开展”读好书,做好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你们小组结合这个主题,想要了解书对同学们成长的影响,请设计出4个调查问题。

2.你们小组的佳明说:“中考在即,时间紧迫,哪里有什么闲工夫读书啊?真不明白这个活动有什么意义?”你觉得他的想法不太对,于是你对他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龙应台

①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②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没有读过鲁迅的请举一下手? (约有一半人举手)鲁迅的短篇《药》,讲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③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  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④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  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层次。

⑤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⑥……能够完整的背出一阕词?讲我最喜欢的词人苏东坡好了。谁今天晚上愿意为我们朗诵《江城子》? (骚动、犹豫,一男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开始背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学生忘词,支吾片刻,一位白发老先生朗声接下:“明月夜,短松岗。”热烈掌声)

⑦你说这短短七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么?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么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已素面相对。

⑧但是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后的纵深,那么,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于“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⑨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10)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1.结合①-④段内容,思考作家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2.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具体阐述“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

3.请你结合文章,给出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4.请你给出一一个符合作者心中伟大作品的例子(文中出现的作品除外),并简要分析其伟大之处。

 

查看答案

填空。 

(1)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孟子>两章》)

(3)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鉬麂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魔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腼:er(二声),煮;  ②畚:ben(三声),簸箕;   ③会: 随会,即士季;   ④宣子:赵盾;  ⑤鉬麂:Chu(二声)ni(二声),晋国力士。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晋灵公不      君:为君之道

B. 观其丸        辟:通“避”,躲避

C. 问其故,而之  患: 担忧

D. 使鉬麂之      贼:偷窃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A.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B.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C.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D.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灵公是个无道的昏君,一心享乐,不听臣子的劝谏。

B. 晋灵公非常残暴,将烹饪失误的厨子杀死装在簸箕里,派人抬着尸体从朝廷上走过。

C. 赵盾、士季是国之忠臣,勇于指出君主的不当行为。

D. 鉬魔奉命去到赵盾家,迫使赵盾撞死在槐树上。

4.将文言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