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中的“天镜”指______________,“海楼”指______________

2.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目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说说理由。

 

1. 月亮 云彩 2. 示例一:不能删。“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个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不能删。因为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一样,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诗歌,即可得出答案。翻译为: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结合“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分析,“天镜”指月亮。“海楼”指云彩。 2.本题考查学生的观点和看法。我们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这种说法。其次,要条理清晰地表述理由。第二点尤为重要。本题指出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只需表明看法,阐述理由即可。如:不同意这种说法,“送别”二字不可删,因为这首诗和常见的送别诗不一样。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2.作者苏轼在(甲)(乙)两文中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A.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D.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悬泉瀑布,飞漱间      间千二百里

B. 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C. 自康乐来              不疾也

D. 欲界仙都              水陆草木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倒影        荣峻茂    B. 负势竞      横柯

C. 御风        猛浪若    D. 许里      叫无绝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可是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可是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给贼偷去了。哎哟!怎么办呢?又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

以上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选文中的“我”是谁?

A. 董健吾    B. 贺龙    C. 邓发    D. 毛泽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