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宿”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
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寂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这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回归自然。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实现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有删改)
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B.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钟声都有一种传递宗教意味的作用。
C. “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D. 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是,西方的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其中既包含表示日常生活的时间,也包含表示带有宗教色彩的时间。
B. 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钟声往往能将他们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是借助钟声积淀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来实现的。
C. 在中国的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两大类。
D. 在中国传统思想有了“空”的观念之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 )
A.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4.作者举唐代诗佛王维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5.赴考落第的张继,在羁旅中写下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为什么此时诗人会在诗句中写到“钟声”?请运用文中的观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诗中的“消魂”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甲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亦不可以已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翻译句子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不为名利所动;乙文则讲明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B. 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尊严比生死更重要;乙文告诉我们:战胜苦难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C. 甲文警示我们:在生死和礼义面前,蝇头小利可以考验人的品德;乙文启发我们:增强抗挫折能力,可以使人的性情更加坚韧。
D. 两则文段都用了排比和对比的手法,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____)
(2)吾之所以距子矣 (《公输》)(____)
(3)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
(4)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___)
(5)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_____)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_________)
A.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B.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衡阳无留意。
C.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E.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F.如使人之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______________,元是今朝斗草赢。(晏殊《破阵子》)
② _____________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③只见草萧疏,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④______________ ,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⑤官船来往乱如麻,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⑥已是黄昏独自愁, 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的句子是②“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名著阅读:
郑屠当不过,讨饶。 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上文中横线上应填的人物是①________,他的性格特征是②________,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该人物的另一个情节③________,这段文字出自长篇小说④________,作者是⑤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