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行              之所旁丛祠中

B. 乃丹帛曰            得鱼腹中

C. 上使外兵            王侯相宁有种乎

D. 多应者              功为王

2.翻译句子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对本文解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 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 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 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4.选段再现了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的英雄壮举,上古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请比较陈胜和共工这两个人物想象的异同。

 

1. D 2. ①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为天下首发起义,应当(有)很多相应的人。②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边而死的人本来有十分之六七。 3. B 4. 相同:都是不畏牺牲、不怕强权、威武不屈、挑战旧制度的英雄形象。不同:目的不同,共工是为了争夺帝位,而陈胜是为了求生存反抗暴政。 【解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编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B项,写/带字的绸条。C项,带领/将领。D项,应该、应当。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诚:果真,表假设。唱:通“倡”,首发。宜:应当。十六七:十分之六七。”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B项,“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有误。 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文章对“陈胜”“共工”的描写来分析两个人物之间的异同。陈胜、吴广作为一个农奴的身份的人,敢于对抗大秦王朝,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敢于和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所以共同点都是不怕强权、威武不屈、挑战旧制度的英雄。但共工是为了和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而陈胜、吴广起义只是不想死,为了生存而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君为长者,故不意也    ____    (《唐雎不辱使命》)

(2)利南海                 _____     (《隆中对》)

(3)为天下                  _____    (《陈涉世家  》)

(4)食壶浆                  _____    (《隆中对》)

(5)千里不敢易也             _____   (《唐雎不辱使命》)

(6)请广于君                  _____    (《唐雎不辱使命》)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_________

A.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C.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D.每至晴初霜旦,林涧寒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E.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F.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③右手秉遗穗,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⑤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_______。(刘方平《月夜》)

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用历史典故来表情达意,是古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对已故老友的思念以及世事变迁的感慨;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却因未能建功立业而无法归去的痛苦心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荣获“广东好人”荣誉称号、第四届“感动惠州”十大人物之一的古槐基老师,是惠东县安墩镇梅坪教学点的一名普通教师。为了当初的一个承诺,一个信念,他毅然放弃了诸多人生选择,留守在大山深处,跟孩子们一起度过了37个春秋。37年间,他一人坚守一个教学点,他教的孩子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他所坚守的信念一直未变:只要孩子有学上,孩子就能走出大山,就有希望。每逢开学,他都用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让他们避免了失学。至今还有个别垫付的学费仍未偿还。

(材料二)荣获2008年“感动惠州”十大人物之一的龙门县蓝田瑶族乡蓝田中心小学教师江润浓,19岁到蓝田中心小学任教,坚守瑶乡山区从教11年多。在经济困难情况下,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28名贫困学生,让他们避免了失学。为了能够省钱和节约时间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她常常吃方便面和榨菜送白粥。由于常年营养不良,她多次晕倒在课堂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多次谢绝了调动的机会,坚守在山村任教。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探究出两位教师的四个共同特点。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和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①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②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③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④各国的饮茶习惯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⑤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欢品茗。

⑥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A. ③①②⑤④⑥    B. ②①③⑥⑤④

C. ③①⑤②④⑥    D. ②③①⑤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初三毕业班的学生,虽然面临着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是依然能迎难而上,努力学习。

B.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C. 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的传统活动,可以使屈原“忠心爱国、坚韧不懈”的精神传承下去。

D. 有人主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适当减少文言文篇目,也有人主张增加文言文篇目,我同意后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