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3.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4.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1. ①生长环境极其恶劣;②外形矮小、纤弱、朴实;③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2. 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3. ①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②由写树到写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 示例一:认同,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生活要讲究实际,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 示例二: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求学生通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结合文章第3段从“榆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来表现“这棵树的不同寻常”。文章第4段通过“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表现出榆树的“矮小朴实但顽强”来体现出“榆树的不同寻常”。第5段从“榆树通过自身努力艰难的生存下来”来表现“这棵树的不同寻常”。 2.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结合“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 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分析“拦住”“不屑一顾”“ 吻”等词语,可以看出,本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然后结合拟人修辞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即可。如: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的那种状态,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文学作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为了曲折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要借助于一些写作手法。如本篇文章就是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助于“老榆树”的描写来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助于对“榆树的顽强、执着等优秀的品质”的描写来表现“老人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形象。 4.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感悟的表达。要求学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主旨的基础之上,摆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要用充分的理由来加以阐释,所举的事例一定要典型,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针对这一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定会有不同的看法。答案从赞同的角度来谈看法的,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不赞同的角度来谈。如:不认同,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如贝多芬小时候家贫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又不幸失去了听觉,在这种境遇下,他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别人认为他不可能再涉猎音乐的事业,可他在乐曲创作事业上,生命之火却越烧越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补丁

朱成玉

最近动了给母亲换眼睛的念头。用我的一只眼睛,换母亲的几年光明。

咨询眼科医生,医生说理解我的心情,也理解我的孝行,但是很遗憾——行不通。

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眼盲,是无法复明的。我的愿望终是一厢情愿,落了空。愧疚让我的灵魂生了洞,母亲的眼睛做手术的时候,我因为一个案子缠身,无法陪在她身边。母亲跌落到黑暗里,抓不到我的手,她的心,该是多么忧伤!

以至于后来,我总有那样的想法:如果当初我在母亲身边,手术是不是就会很成功,母亲的眼睛是不是就不会失明了呢?

尽管医生告诉我,母亲的眼盲是“大势所趋”,手术不过是把那个黑暗降临的时刻向后延迟了一小截而已。

但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

一直以来,都是母亲用惦念、安慰和爱,缝补着我生活中的一个个伤口。失恋的时候,母亲陪我出门旅行;与人争执的时候,母亲“护犊心切”,帮亲不帮理;下岗的时候,母亲陪我喝酒聊天......她像一块朴素的补丁,给我以种种安抚和慰藉。是我难过时候的开心果,阴冷天气里的暖炉,停电夜里的一盏煤油灯……

母亲是所有人心灵上的补丁。可是多少人,一边享受着温暖,一边嫌弃着那块补丁的“碍眼”啊!

因为淘气,新买的衣服刮了一个大洞。母亲缝补的时候,虽然做了巧妙装饰,但毕竟是一块补丁。那时候尽管依然很穷,可是大街上已经很少看到带补丁的衣服了。没有别的衣服可换,只好强忍“悲痛”穿着去上学。只盼它尽快多破几个洞,早早谢幕,可是它偏偏坚强得很,很长时间都没再受过伤,这“补丁”压在我身上,如同压在孙悟空身上的五指山,让我那颗敏感的心喘息不止,生怕别人投过来的白眼和嘲讽。

母亲似乎感觉到了我的不自在,那个春天,去乡下给人插秧挣了点儿余钱,给我买了一件崭新的衣服。我从那“五指山”下蹦出来,恨不能一下窜到云里去。

儿时,听到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孩儿别怕,妈妈在呢。

什么都不可怕,什么都不必惊慌,因为有母亲在。在母亲看来,悲与喜,好运与苦难,不过是左眼到右眼的距离。“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母亲说,“没啥大不了的,今天右眼皮跳,有点难过的事儿,明天没准儿就左眼皮跳了,好事临门呢。”

从此,我微笑着生活,因为心里已经揣下一本豁达的爱的圣经,它的光芒,比雪更加刺眼,比太阳更加永恒,那是我人生的方向。

而善良,是母亲给我的更珍贵的馈赠。

母亲是出了名的热心人,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母亲是必保到场的。谁家若是有了难处,母亲知道了,哪怕紧着自己,也要拉人家一把。有一次,吴姨家儿子相门户,需要招待女方的家人,大米不够用,过来借。“这可是大事儿,咱可得招待好人家,不能让人觉得咱太寒碜了。”母亲的慷慨劲儿如潮汹涌,一股脑儿把家里的大米都给吴姨拿上。那个时候粮食定量,要凭粮票购买的。害得我们那个月早早就断了粮,只能吃些土豆和母亲平时晒的干货,艰难度日。

母亲这块巨大的补丁,谁家有了“难”的缺口,她都会急切切地往上扑。

我受伤的时候,母亲是我的补丁,是我的创可贴,让我完好如初,可是她自己却破碎了,破碎得千疮百孔。痛风,就像有风从骨缝里穿过一样,牙也快掉光了。母亲忍着疼痛,和我开着玩笑:“我这破身体啊,就像个茅草房,四处漏风。”

无法帮她缝补这四处漏风的身体,眼睛却又雪上加霜地坏掉了!这成了我灵魂里永远的缺口,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能握紧她的手,对她说,“妈,别怕,我在呢!”

我多想自己也可以做一块神奇的补丁,把这痛苦的缺憾弥补。

我把愧疚说给母亲听,母亲轻拍着我的手,只说了一句“傻孩子”。仅此一句,我就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母亲心里的话——

我看不见你,但我还摸得到你的轮廓,闻得到你的气息,什么都没变,妈妈一如既往地爱着你啊!

1.本文记叙了几件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简要概括。

2.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母亲的补丁”的含义。

3.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母亲这块巨大的补丁,谁家有了“难”的缺口,她都会急切切地往上扑。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于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曹文轩曾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利用中国经验,利用中国资源,讲述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故事。”初二某班决定以“讲述我们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请你参加此项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安徒生奖我知道)

历届“国际安徒生奖”获奖统计表

时间

地区

1956-1966

1968-1976

1978-1986

1988-1996

1998-2006

2008-2018

总计

中国

0

0

0

0

0

1

1

日本

0

0

0

0

1

2

3

美国

1

2

1

1

1

0

6

欧洲

5

5

2

2

2

2

18

其他

0

0

2

1

1

1

5

 

(中国制造我明了)

中国航天已呈领跑之势。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对接神舟十一号飞船,并与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对接,计划于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届时,①或将是人类唯一的在轨太空家园。不仅如此,②中国高铁也成为世界走向中国的名片。截至目前,国内运营里程已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总体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中国高铁正在走进俄国、美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1)读(安徒生奖我知道),说说你的发现:

①初读图表,令人惊喜的是:         

②细读图表,引人深思的是:         

(2)栏目(中国制造我明了)中的新闻稿差一个标题,请你采用对偶句式,拟一个标题。

(3)上面新闻稿中的两个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改正。

 

查看答案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填空。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______(人名)搜集到大量有关______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军事壮举。这部作品按照“______”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其内容重点之一是叙写了______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zhì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思想的囚牢;这张脸朦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ì____________顶  禁gù______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器宇”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4)选文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老骥伏枥,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②夏水襄陵,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③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王绩《野望》)

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

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与朱元思书》中最能概括文章所写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心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