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文章以“年集”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几件事,请参照例句,完成填空。

(1)年底时,乡邻们去集上看热闹、置办年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逛完集市回到家,我得到母亲的关怀和心疼的埋怨。

2.文章第一段用歌谣开头,有什么作用?

3.从环境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5.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年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1. 大年三十,我和小伙伴执意去赶年集,父亲给我两张新钱。 快散集时,我为母亲和妹妹买了绒花和头绳。 2. 别出新意,导出正题赶年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 本段文字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烘托了作者赶集的快乐心情,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4. 慈爱;当我逛完集市回家时,母亲立马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5. 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使我们能够采取多种多样的过年方式,使我们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年味。 【解析】 1.首先要梳理以下文字脉络。文章第①-②自然段,交代了家乡赶年集的背景。第③-⑨自然段,详细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次赶年集的经过。第⑩-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如③段写了大年三十,我和小伙伴执意去赶年集,父亲给我两张新钱。⑥—⑧段写快散集时,我为母亲和妹妹买了绒花和头绳。 2.考查歌谣(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引出正题即赶年集的作用,同时用歌谣开头别出新意,达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先要概括出这个语段描写了哪些内容,然后从其与上下文情节的关系或者烘托人物的心情等方面理解其作用即可。如在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的社会背景及集市的概况,烘托了作者赶集的快乐心情。在结构上,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4.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应结合文中描写母亲的事件及对母亲的语言、动作描写进行分析即可。如第9段“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的描写,即可归纳出母亲对子女的慈爱的性格特征。 5.此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答案不唯一。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说出理由即可。语言组织要准确。如可从这是社会的进步的角度作答。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使我有了丰富多彩过年方式,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诚”与“成”

肖凌之

①“诚”与“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字,我们仔细想过他们的因果关系吗?

②“诚”,乃真实、真挚、真情、真意,是一种优良的态度、作风和品质;“成”,则是成绩、成果、成效、成就,是一种符合预期的结局、结果和状态。“诚”是“成”的必备和基础,“成”是“诚”的投入与结局。可以说,若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需以真诚待之。

③孔子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无信不立”;《韩非子说林上》讲到“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礼记中庸》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忽略“诚”的存在与作用。

④常人都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但是,无“诚”则不“成”是铁的定律。在现实具体的求“成”实践中,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凡此种种,都是以“欺”和“诈”的手段盗取功名。这种“成”,是不踏实的“成”,以不“诚”而求“成”,其结果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丢失信誉,断送根本。

⑤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诚”能帮愚者变聪、弱者变强。现实中,以“诚”为人做事,也可能有一时无“成”的现象。但是,有了“诚”的投入,人们的心灵便有了纯洁与高尚、坦然与无悔,也就收获了精神上的“成”。“诚”者终究能“成”,在具体的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举不胜举。“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⑥人与人相处,无处、无时、无事不需“诚”。“成”,是每个奋发进取者的良好心愿,社会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有“成”。作为个人,要心想事成,就要先以“诚”的要求做人,做到不自欺、不欺人,真诚待人、真实操业。国家和社会不仅要旗帜鲜明地推崇“诚”、褒扬“诚”,而且要构筑好科学的诚信体系。

1.本文中心论点的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的论证思路。

3.通读4、5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第5段说“以‘诚’待学而成学”,你同意这点吗?请结合自己的为学经验,具体谈谈理由。

 

查看答案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______

②沙鸥翔______

成明霞______

踏危石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述之。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1)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有弟皆分散,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6)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7)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8)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间之四时”中夏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何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用了反语的修辞。

B. “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 欧阳修,号放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语言,人们用来表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这句话的标点使用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 ②⑤①③④    B. ②⑤③①④    C. ⑤②①④③    D. ⑤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