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构思框架示意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①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②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③,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④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魏徵进曰:“昔魏文侯⑤问李克⑥:‘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⑦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归朝人:这里指归附唐朝的北突厥人。②中国人:这里指汉族人。③并共公等见之:我和大家都看到的。④颉利:东突厥可汗。⑤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⑥李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⑦中国:指中原黄河流域一带。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不同一项是( )
A. 太宗谓侍臣曰/太守谓谁
B. 略无中正可取者/略无慕艳意
C. 颉利复不忧百姓/是进亦忧,退亦忧
D. 数战则民疲/益州疲弊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都是推崇“亲贤远佞”的治国理念。
B. 由“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可知,突厥境内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是汉人本性不良,遇灾年纷纷“落草为寇”。
C. 从选文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善于治理国家的开明君主。
D. 唐太宗与侍臣探讨国家兴亡之道,魏徵借魏文侯与李克的对话阐释了好战必然使百姓疲惫,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
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几句叙述,好似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实则与上下文貌分神合。诸葛亮想通过叙述自己生平使后主乐于接受其忠谏之言,效法先帝任人唯贤。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但却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们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C. “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描绘众人大笑时的不同情态,各具特色,刻画细腻,历来为人所称道。
D. 《鱼我所欲也》一文结尾一句“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说明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苏轼)
翻译: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B.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诸葛亮)
翻译: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叹息感到痛心、憎恨的。
C.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
D.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张岱)
翻译: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一片。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多歧路,今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湖中人鸟声俱绝/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D. 今天下三分/必以分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范仲淹)
B.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醉翁亭记》欧阳修)
C. 肉食者谋(móu)之,又何间(jiān)焉?(《曹刿论战》)
D.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十五从军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