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盛开在记忆里的花 杨祟演 ①晚上,小区突然停电,...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盛开在记忆里的花

杨祟演

①晚上,小区突然停电,家中备有蜡烛,却没有火柴。于是,我下楼,接连走了几家小超市,都未能如愿买到火柴。一位年轻的店主还用怪异的目光看了我一眼,似乎我这个古董之人在购古董之物。

②转弯抹角踅进小巷深处。好不容,在一处曲暗的小店买了一登火。

③揣摸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买到的火,我突然觉得,进入网络时代的我们离火柴越来越远了,远得在市面上已很难觅其踪迹。

④由此,那个火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年代便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⑤早年,在农村有两样东西不能自给,一是盐,一是大乘。火,人称“自来大”,也称“洋火”。那时,人们的生活须史不离它:描生大要用火,点煤油灯点烛要用火荣,大人们抽烟要用火荣,小孩们过年放地要用火荣……

⑥火姓旁、饭来上、屋檐下、门標ロ、台阶顶、来拒头、窝概里……一划一闪,跳动的火苗像爆出的一朵朵美丽的花,眼也跟着亮起来,心也跟着暖起来。

⑦点灯,是我幼时喜欢做的事。

⑧天光渐暗。大人说,该点灯了。我抢着:“让我来。”火苗对着灯芯一吻,灯亮了,满屋生辉。

⑨火柴是一日三餐的保障。每当母亲在姓房划燃火,眼看着大阻,眼看着炊烟起,眼看着饭菜香……

⑩至于偷洋火烤地瓜,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每年秋收之后,由于大人们的“粗心”,地里总有“漏网之鱼”,还不乏大块头的地瓜。于是,我们扛起锄头,挎着箩筐,奔向已经光禿秀的地,而衣兜里谁也不会忘了偷塞一盒火柴。堆好了土窑,捡来了枯枝千草,划亮了火柴,后把精心挑选的地瓜扔进去,只等着原生态的绝佳美味……

⑪大过年的,更少不了火柴。我经常是执竿侧耳头远远地挑着挂着的长长的红红的三百响鞭炮,大哥在鞭炮引信末梢那头,但见他划亮火柴,颤巍巍的,那是我的手在抖,大哥也颤巍巍地拢着火柴配合着……随着第一声炮响,大哥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站到我身边。一旁,隔壁五爷坐在两边贴着红对联的门槛上,划亮一根火柴,将水烟抽得吧嗒吧嗒的,喜庆的气氛红暖红暖的。

⑫感于斯,我曾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一根小小的火柴,点燃了生活的岁月。它燃亮了母亲宽慰的笑容,燃亮了父亲开敞的胸怀……每根火柴,一生虽只发言一次,但它是光的发言、火的发言,它燃烧的生命,好比高举鲜艳的旗帜……

⑬那在打火机日益繁荣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火柴呢?

⑭昨天看到一则微信:香烟决心嫁给火柴,打火机不服:“我时尚新潮,跟你是绝配啊!你为何选择土得掉渣的火柴?”香烟说:“一旦我香消玉殒,你就移情别恋,而火柴一辈子燃烧一次,只为我。”

⑮笑话归笑话,只不过,关于火柴的一切真的在逐渐变成一份美好的记忆——“嗤”,一朵神奇美丽的花绽放跳动,盛开在那段渐行渐远的岁月里。

(选自《特别文摘》,文章有改动)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句子。

(1)请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火苗对着灯芯一吻,灯亮了,满屋生辉。

(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旁,隔壁五爷坐在两边贴着红对联的门槛上,划亮一根火柴,将水烟抽得吧嗒吧嗒的,喜庆的气氛红暖红暖的。

3.说说本文题目的好处。

4.文章第⑫段的内容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

 

1. 火柴 2. ①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火苗以人的情感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火苗与灯芯之间的关系亲密,也表达出作者对火柴献身精神的赞美。 ②句中的“吧嗒吧嗒”这个表示声音的叠词,形象地表现了五爷看着我们点爆竹时的快乐,他也为新年的到来而快乐。“红暖红暖”象征着新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快快乐乐。 3. ①运用生动的比喻,以“盛开在记忆中的花”来比喻记忆深刻的火柴,形象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标题暗含了作者对火柴的赞美与思念之情,点明文章的主旨。 4. 示例:写作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是生活真实感受的抒发。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的情感等。其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仔细阅读文章,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以“火柴”为线索,以购买火柴引发了作者对往事听回忆和对火柴精神的赞美。 2.试题分析:(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火苗对着灯芯一吻,灯亮了,满屋生辉”,赋予火苗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苗与灯芯之间的关系亲密,表达了作者对火柴献身精神的赞美之情。(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一旁,隔壁五爷坐在两边贴着红对联的门槛上,划亮一根火柴,将水烟抽得吧嗒吧嗒的,喜庆的气氛红暖红暖的”中的“吧嗒吧嗒”运用叠词,形象生动地叙写了隔壁五爷看着我们点爆竹时的快乐的神情表现,更烘托出新年到来时喜庆氛围。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文章的标题“盛开在记忆中的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交代了文章叙写的对象——记忆深刻的火柴,语言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盛开……的花” 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作者对火柴的赞美与思念之情。据此可分析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上的感悟。文章第12段“感于斯,我曾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一根小小的火柴,点燃了生活的岁月。它燃亮了母亲宽慰的笑容,燃亮了父亲开敞的胸怀……每根火柴,一生虽只发言一次,但它是光的发言、火的发言,它燃烧的生命,好比高举鲜艳的旗帜……”是在对过去生活回忆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对“火柴”赞美之情的诗句。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写作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真实感受的真情表白。作文时要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裴子野:南北朝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②率:标准。③脔:切成小块的肉。

1.对划波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B.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C.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D.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冬至后女婚______

(2)某郎好酒,汝常贫______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2)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4.邺下领军与南阳人人性中的弱点分别是什么?

5.我们从裴子野身上能学到哪些优良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释)①噀(xùn):喷。②吴姬:泛指江南女子。

1.对这首词的理解鉴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上阕一二两句用经霜后的残菊、枯荷与新橘作对比,突出橘的耀眼生机。

B. “香雾”指女子房中焚烧香料时散出的袅袅烟雾,“清泉”是指洗橘时所用的清冽的泉水。

C. “惊”、“怯”二字,活脱脱地刻画出女子尝橘时娇美的情态。

D. 本词的描写生动细腻优美,反映出作者过硬的文字功底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2.本词最后一句“吴姬三日手犹香”的手法让人称道,请你赏析。

 

查看答案

默写。

(1)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温庭钧《商山早行》)

(2)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练从而获得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空。

(1)

“言论的花儿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这首哲理小诗出自①______的著作《繁星·春水》,它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告诉我②______的道理。

(2)

“放心吧,亲爱的,要我进棺材不那么容易!我还要活下去大干一场,偏偏要向权威的结论挑战。虽然他们对我的病情诊断是正确的,但因此而说我已经百分之百地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完全错了。咱们走着瞧吧!”

这段文字出自原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③《______》,表现了男主人公保尔④______的精神。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为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初三(7)班准备开展“少年当自强”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请你谈一谈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2)活动二:积累自强不息的名句

请你写出一句体现自强不息精神与风骨的诗句或名言。

(3)活动三:

请你再设计一个活动,句式与“活动一”、“活动二”保持一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