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五国约以伐齐①。楚相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我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②,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图于齐。”
韩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注释)
①五国约以伐齐:指起、魏、韩、燕、楚五国联盟欲进攻齐国。
②马陵之难: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在马陵大败魏军,并俘虏魏太子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
①我悉兵以临之 ②以图于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
3.五国联合讨伐齐国,最后以失败告终。造成联盟瓦解的根源是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甲]阅读《捕蛇者说》,回答问题。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
①当其租入
②几死者数矣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吾恂恂而起
2.选文第二段“貌若甚戚者”和第三段“蒋氏大戚”中两个“戚”的原因有何不同?
3.结合第三段的叙述,概括出“乡邻之生日蹙”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4.除了写蒋氏,哪句话还交待了永州人对捕蛇差役的态度?请结合选文主旨简要说一说你对这一态度的理解。
名句积累与运用
(1)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示人生道路充满艰难险阻,正与自己仕途不顺、进退两难的境遇相合。
(6)李白的《关山月》中,写兵士们望着边关的苍茫月色,推想自家闺阁中的妻子因思念而愁眉不展、叹息不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冰雪覆盖沙海,重云浓锁天际的瑰奇景象,并以此景造惜别之境,暗含牵挂之意。
(8)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恰似一幅生动、传祌的剪影,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冬日里的温暖
(二)学会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题,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最真实的情感。②若选择题目二,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③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④注意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⑤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零分
①小旦从汪老师手里接过试卷。鲜红的零分像一面垂头丧气的旗帜猎猎作响。小旦很(A)害怕,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好在老师也没有看他,挥挥手说,回去给家长签个字。
②小旦心里难受极了。汪老师平时最喜欢他,上次看到他的指甲里藏了不少泥垢,亲自用指甲钳替他整理干净了。上学期,小丹的语文考了全校第一,汪老师当即就从自己的书橱里拿出同学们都垂涎三尺的《草房子》奖给了小旦,上面还有作者曹文轩的亲笔签名,神气得不得了。
③小旦看出来,易动感情的汪老师真生气了。从全校第一到零分,就是从老柳树上摔下来也不会这么惨。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
④路上的油菜花都开了,金灿灿的,黄色的花粉沾到小旦的身上,好香啊。小旦的家在一片油菜地的后面,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柳树,上面住了一窝灰鸟。正在家门口等小旦的老黑一看到小主人,摇着尾巴迎上来。小旦没心情理它,手里的试卷攥得更紧了。
⑤爷爷坐在院子的槐树下,一树的槐花白得像雪,香气四溢。爷爷的手里抓着那把乌黑梢子的二胡,眼睛微闭,吱吱地拉着,喑哑的琴声,在静静的院子里显得很特别,小旦找不出词形容。但他知道爷爷拉的是什么曲子,自从爷爷动手术以后,老是拉这首《病中吟》,有时候会把老泪拉出来,小旦也跟在后面流泪。过去的爷爷多么壮实,像谷场上的公牛,可一场病,爷爷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话都抖个不停。小旦再不敢惹他生气了。
⑥小旦啊,回来了,锅里有好东西,你去看看。知道今天你们发榜,犒劳你的。
⑦小旦揭开锅,几个长相喜人的嫩玉米卧在清水里。小旦拿起一个,咬咬,真甜。小旦拣了一个大的给爷爷,站到旁边,等爷爷问他。爷爷心情很好,竟然没有问他成绩,很难得地拉了一曲《良宵》,琴声俏皮得像枝头的小鸟。
⑧小旦转身到屋里写作业。作业写完,天已经黑了。挂在天上的凉月很亮,院子里洒下一片银光。爷爷忽然喊小旦出去,让他坐到自己身边。小旦,你要什么奖赏?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吧。
⑨小旦不敢说话,把试卷递给爷爷。爷爷看完脸色就变了,鼻子里呼哧呼哧出粗气。小旦(B)害怕了。爷爷你咋了?
⑩爷爷不答话,老泪下来了。人一老,眼泪就多。爷爷走回自己的屋子,一声巨大的叹息,差点把小旦的心砸碎。小旦咬咬牙,跟爷爷进了屋。
⑪老师说让爸爸签字,你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吧。小旦说。爷爷不理他,没有开灯,脸朝墙躺到床上,月光从窗外照进,把爷爷的睡影沉重地映在墙上。
⑫爷爷你让爸妈回来吧,上次王小锐考了个不及格,她爸妈就从沈阳回来监督她了。我好不容易考了零分,你为什么不让他们从黑龙江回来?爷爷,我求你了,打电话给爸爸吧,我想他们了……
⑬小旦的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抱住了老泪纵横的爷爷。
1.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A)处加点词指的是小旦害怕__________;文中(B)处加点词指的是小旦害怕__________。
3.小旦为什么会从全校第一跌落到考零分,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主要原因。
4.你觉得小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小旦”这一类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二千万留守儿童。你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留守经历,或者你曾经耳闻目路过这样的事情,请写一段话,鼓励像小旦一样正处于忧郁中的留守儿童吧。
阅读《散步》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散步(节选)
莫怀戚
①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⑤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⑥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选出对第①段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 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 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 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选文第②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我”为什么选择委屈儿子走大路?“我”的这一选择体现了“我”具有怎样的品格?
4.文中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品质?
5.如何理解选文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