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煎炒宜盘,汤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煎炒宜盘,汤宜碗,参错其间,方觉生色。”器以载道,锅碗盆不只是美食的居所,也折射出中国人的造物意趣和生活美学。清代文学家,美食家曾在《随园食单》里感叹食器之美:“古诗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从茹毛饮血到“食不厌精”,食物与食器相伴相生,浑然与共,见证了中国人每一次饮食习惯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

(材料二)

   

鼎                       豆

那些或静默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或常摆于普通饭桌的食器,都曾经见证一场场的欢歌宴饮,也都曾见证纷复杂的时代烟岚。

鼎:美食之源礼器之尊

鼎,中国最古老的烹饪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烹煮和盛贮肉类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出现于商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中国人常给日用物品赋仪式感,就是一个注解,在两千多年间,从最初的食器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豆:走下祭台  走入庖厨

豆,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形制像高脚盘豆的功用演化过程与总相反,它原本是用来盛祭用的添,后渐渐用来盛肉与肉羹。高足设计刚好配合了古时跑坐的习惯。

锅:玄铁之朴

铁锅,是传统中国厨房中最重要的炊具。它极朴极素,海纳百食,不错,溜炒煎炸,锅与铲的碰撞是一个神奇的开关,打开了属于家的声音与味道。

筷:大道至简

以水蒸煮的烹法催生了筷子这一中国人独特的取食工具,而筷子的使用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人饮食习惯与烹饪技艺的悄然变化筷子取材自然,简洁朴素,凝结了中国哲学之美。

中国人对食物的钟爱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深入到食器之中,锅碗瓢盆,一器一物,滋味悠长。

(材料三)网络大数据

   

八大菜系热度值比较                外卖订单量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食物与食器浑然与共,见证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B. 目前发现,青铜鼎最早出现于商代,后来,鼎由食器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C. 豆、铁锅等食器的使用,催生了中国人独特的取食工具—筷子。

D. 数据显示,川菜最受欢迎,而早餐,夜宵的外卖订单量都呈增长趋势。

2.请结合选文内容,依照语句特点,补全下面一段话。

__________,食器彰显饮食文化,一盘一碗,器物见证时代烟岚;溜炒煎炸,②__________,一菜一品,味蕾养饮食习惯;川粤湘兽,菜系无谓排名后先,③__________,外卖促成生活变迁。

 

1. C 2. ①鼎豆锅筷 ②方法保留食物味道 ③一早一晚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依据材料二中的“以水蒸煮的烹法催生了筷子这一中国人独特的取食工具”可知,C项“豆、铁锅等食器的使用,催生了中国人独特的取食工具—筷子”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文本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并仿照题目中的示例仿写作答。第一空,依据“食器彰显饮食文化”中的“食器”,可依据材料二所介绍的“鼎豆锅筷”来填写;第二空,可依据“溜炒煎炸”讲的是烹饪方法,可依据“锅与铲的碰撞是一个神奇的开关,打开了属于家的声音与味道”来拟写作答,答案是多元的;第三空,可依照“一菜一品,……”来拟写作答,如填写“一早一晚”。答案是多元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鱼而取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者乎?亦有薄于孝友道,陷于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普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

(节选自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注释)①害:妨碍。②规饬(chì):以正言劝诫。③馁:丧失勇气。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贵于能改过                    岂他人之哉(《送东阳马生序》)

B. 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者乎    独其道(《富贵不能淫》)

C. 亦有薄于孝友道                策不以其道(《马说》)

D. 然亦不当此自歉                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不害其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2)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但 能 一 旦 脱 然 洗 涤 旧 染 虽 为 底 盗 今 日 不 害 为 君 子 矣

4.(甲)(乙)两文都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孟子认为“贤者”不会像常人那样犯错,“贤者”能够始终践行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中王阳明认为“贤者”者也会犯错,可贵在于“贤者”能改。由此,王阳明教给学生们的“教条”是__________。(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查看答案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王绩:隋末唐初诗人,②东皋(gāo):山西东阜村,诗人隐居的地方。③提倚:排。④采薇:古时“采”代指隐居生活。

A. 《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尾联以“最爱”直抒胸臆。

B. 《野望》写的是山野之景,在萧瑟的秋景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惆怅的情绪。

C. 白诗对“争暖树”,“燕啄春泥”和王诗对“驱返”、“带归”的描写,都充满了动态之感。

D. 白诗和王诗都为律诗,对仗工整,虽语言华美却十分上口,堪称诗歌中的佳作。

 

查看答案

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

(2)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3)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

(4)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5)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代文坛,舒婷与邓拓都是福建人,两人都有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分别是《致橡树》和《从三到万》。

B. 虽都是叙述游历,但侧重点不同,《鲁滨逊漂流记》侧重于体现荒岛上鲁滨逊的坚毅和不屈,《格列佛游记》则侧重于表达格列佛对所到之处的社会洞察。

C. 《简·爱》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角度,让读者真切地看到英国当时公立学校环境的恶劣和一名家庭教师社会地位的高尚。

D. 保尔和阿廖沙均不幸地生活于贫困家庭,但幸运的是,保尔遇到了革命的领路人朱赫来,阿廖沙则有外祖母为其带来亲情的温暖。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一块寻常石头,也许不会被人看重,但是,一旦雕成了一尊佛像、高居于庙堂,就会被万人膜拜;一个寻常的人,一技精可以济世,一艺巧可以愉己。没有人是天生的伟大和卓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在默默之中不断地丰富自我,发现自我,不是为了虚荣和利欲,而是为了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可能地延展自我!

A. “膜拜”是动词、“利欲”是形容词、“寻常石头”是偏正短语。

B. “一技精可以济世,一艺巧可以愉已”这个句子是选择关系复句。

C. “没有人是天生的伟大和卓越”中“是”充当此句状语成分。

D. 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丰富”与“发现”互换位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