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悼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1.文章开头的两个“欲”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心理?
2.由现象见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杨修是如何运用这一思维的?
3.曹操认为杨修乱军心,故杀之。你如何理解曹操杀杨修之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②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目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
③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又有一次从报上读到一篇考古新闻,说是中亚某地发现了一座两万年前的回教寺院。先生说一个称职的编辑,应该一眼便能看出这条消息的荒谬。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回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三大宗教形成的年代虽说不准,但离现在早则两千多年,晚则不到两千年,这是可以肯定的。两万年前怎么会有回教寺院呢?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
④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 。”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文中有一节谈《红楼梦》中的两个小人物:“卜世仁夫妻俩”。先生拈出《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作了非常有趣的比较:
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到住在后街的贾芹之母周氏,通过凤姐为儿子贾芹谋得一个差事:“管办”贾府里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贾芹“就职”那天,你看他那副得意样:“登时雇了大脚驴,自己骑上;又雇了几辆车,至荣国府角门,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
⑥《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到贾府的另一个穷亲戚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贷。卜世仁是个生意人,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一次。贾芸率队往铁槛寺,恰巧被他看到。他绘声绘色地给外甥说:“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
⑦至善先生认为这两段文字很值得咀嚼。前面一段虽是寥寥几笔,但写出了小人得志的神态。“登时雇了大脚驴”的“登时”,“唤了二十四个人出来”的“唤了”,“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的“一径”,都给客观叙述涂上了感情色彩;而后一段则渲染了生意人的艳羡之情,“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简直眼红得连口水都流了下来。
⑧先生细加比较之后,也发现了这两段文字的两处不同:第一,前面是“大脚驴”,后面是“大叫驴”,名称不统一;第二,前面是二十四人,后面是四五十人,数字有出入。至善先生分析认为,第一个不同“大概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疏忽”;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二十四人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是一个准确数字;四五十人则是卜世仁的不由自主地夸大,是艳羡之情驱使下的一种心理错觉。这个与事实不符的数字,正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的一笔。
⑨如此精细入微的分析,确实有别于其他的红学研究。它反映了编辑的特殊视角。
⑩在文字方面,至善先生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一丝不苟。他写的字是典型的“编辑体”,从不龙飞凤舞。凡是字形相似的字,如“活”与“话”、“崇”和“祟”、“没”和“设”,先生总是点是点,横是横,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先生曾写有一首《蝶恋花》,其中有这样两句:“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这可以说是他平日字斟句酌的形象写照。他在《细数家珍》一文中,原稿中写的是,父亲“以前每隔一两年,总要到苏州看看”,定稿时“到苏州看看”改成了“回苏州看看”。一字之改,感情含量大不一样。“到苏州”,叶圣老可以到,其他人也可以到,连外国人也可以到,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谁都可以到;而“回苏州”,只有苏州籍的人才称得上“回”。一个“回”字,点出了叶圣老和家乡的特殊的感情联系。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⑪至善先生称得上是个一生都在咬文嚼字的人。他的身体力行,体现的是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几个编辑,曾在丁景唐先生的带领下,拜访叶圣陶老先生,至善先生当时曾陪同在座。他俯身在父亲耳边说话的恭谨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事,我又和先生有过几次直接接触。日前惊悉先生驾鹤西归,不禁怅然若失,当年的情景一一浮上心头。我想,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莫过去像他那样热爱编辑工作,像他那样咬文嚼字。
(作者是著名出版家,《咬文嚼字》杂志主编)
注释:①丹黄:点校书籍所用的两种颜色;朱砂,雌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如遇误字则用雌黄涂抹。
1.给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
①荒谬 ②流露
2.根据语境,请给④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四字词语。
3.文章第②段引用叶至善先生《贺新凉》一词有何作用?
4.文章记叙了叶至善先生“咬文嚼字”的哪些事?
5.文章第⑧段“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说说你对先生运用“匠心”一词的理解。
6.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子。
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7.第⑩段“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一句体现了先生怎样的品格。
8.至善先生一生咬文嚼字,透过其表。你体会到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9.我们学过朱光潜的《谈作文》,关于作文,朱先生和叶先生给我们共同的教诲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甲)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宋濂,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人过。帝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走送之(____________)
②以衾拥覆(____________)
③微景濂(____________)
④召问群臣臧否(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3.“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再写出一个古代用于表示年龄的词语。
4.甲文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宋濂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概括回答
5.阅读甲文,做为学生你从年少的宋濂身上学到了什么?
6.乙文中,帝评价宋濂“可谓贤矣”,根据帝之语,请你解读“贤”的含义。
积累与运用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天时不如地利》)
(4)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辛弃疾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崔颢《黄鹤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临远、归思难收的愁绪。
(6)习近平主席在就任国家主席之后,曾引用《出师表》中的语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竭力为国为民之心。
(7)《麦琪的礼物》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小说的结局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8)歌行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即以歌命名,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篇文章。
(1)命题作文
与他人相逢,也许是一次情感的寄托;与书籍相逢,也许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大自然相逢,也许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历史相逢,也许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请以“相逢”为题目,写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材料作文
沉香树被划开缺口后,形成道痂,这道痂燃烧后能散发迷人的香气,如人生,人生也有缺口,也会有痂。不幸和磨难不可避免,但受伤未必是件坏事,有时候,它可以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美丽。
请根据读后的联想和感悟,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完成下面小题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一一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虽然他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小小的好奇,成就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为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解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第④段中“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一句,加点字“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