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 xiè dú(______)职业之神圣。
(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jí qǔ(______)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 gēn shēn dì gù(______)。
(4)这个女孩很腼腆,与人讨论问题时,总是 wēn shēnɡ xì yǔ(______)的。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民听了民怕。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运用景物描写,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的佳句是:_______ , ________
(4)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5)请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下阕默写完整。
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自你牙牙学语起就在你身上倾注了全部,为你的进步而欢笑,为你是成长而欣喜,为你的痛苦而心碎……这个人就是你的母亲。
请以“妈妈,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 叙事要清楚具体,详略得当。(2)要有真情实感。(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阅读记叙文,回答小题。
温暖的依靠
⑴记得那年黄昏,刚下过一场阵雨,院里落了一地桐花。五岁的我在趟水玩,裤褪上沾满斑驳的泥点。
⑵随着“吱咛”一声,大门被轻轻推开,进来一位身穿军装的男人。妈妈恰好从灶间出来,抬头一看,两只脚像被施了魔法,被男人如水的目光定住。
⑶男人咧开嘴直笑,妈妈揉了揉眼,惊喜地喊:“你回来了,你可算回来了。”
⑷妈妈走到我面前,蹲下身子,把我拉进怀里,指着眼前的男人,说:“妞妞,快喊爸爸,他是你爸爸。”我挣脱妈妈的怀抱,折身跑回屋,完全不顾及父亲的感受。
⑸父亲是一名军人,他所在的部队常年驻守边防,回家探亲的机会屈指可数。因此,年幼的我对他印象模糊,只觉得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排斥感。
⑹父亲在家住了三天,就急匆匆地返回。半年后,妈妈带着我随军来到部队。
⑺八岁那年,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爸爸的部队里。又见到父亲,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父亲没有动用家长的威严,他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
⑻我和父亲,如在两岸,隔着清清浅浅的溪。倔强的我用沉默来对抗爸爸的自私和不负责任,不肯叫他一声“爸爸”。多少个静谧的夜晚,父亲走进我的卧室,借着微弱的月光,凝视 “熟睡”中的我。他坐到床边,为我捂好被子。我侧着身子,假装睡着,心里却十分厌烦。
⑼直到十岁的一天,学校召开运动会,老师让学生自备运动鞋。父亲冒着大雨步行到市里,为我买回白球鞋。望着淋得透湿的父亲,突然有种感动的感觉,舌尖转了无数次的“爸爸”二字,终于脱口而出。
⑽随着年龄渐长,我慢慢理解了父亲。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他的职责,即然选择了参军,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更何况,粗犷的他一旦柔情起来,竟让人心里溢满温暖。
⑾记得那一年我12岁,我们起了个大早,翻过两座山,来到人烟稀少的后山。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⑿我松开父亲的手,如一只快乐的蝴蝶,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奔跑。父亲打开帆布袋,开始采摘黄花菜。半个小时后,父亲再抬起头时,不见我的身影,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⒀父亲穿梭在波浪般的花丛中,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父亲终于发现了我,我不慎坠落在峭壁,被一截树桩挡住。父亲把我拉上来时,我吓得面容失色,偎在他的肩头啜泣。
⒁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那个夏天,父亲背着“失”而复“得”的我,沿着弯弯的山路,唱着军歌回到了家。父亲用浑厚的歌声驱散我内心的恐惧,那一刻,我冰冷的脸伏在他宽大而温暖的肩上是多么让人依恋啊。
⒂父亲喜欢读书,他常边翻书边诵读。然后,瞥我一眼,无限深意。
⒃上初中时,我不喜欢阅读,更不喜欢作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仍坚持为我购买课外读物,《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塞满我的小书柜。父亲总是说:“书中有精神营养。”慢慢地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那时我对父亲也充满崇敬。
⒄现在,我偶有文章见报,父亲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他笑着说:“书有尊严,读书人有尊严。”他用汩汩流淌的父爱,把情怯深深的我,灌溉成一朵夏日玫瑰。不知从何时起,当年英姿飒爽的他腰杆已不再挺直,双鬓添了缕缕白发。父亲感慨地说:“你们长大了,我也老喽。”听了这话,我的心仿佛被撞了一下。
⒅窗外又下起了雨,往事随着雨滴溅出记忆的水花。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念,父亲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撑起了一片睛空,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依靠。
1.文章围绕父亲和“我”写了哪几件事情?请根据时间的提示分别概括。
五岁时父亲从部队回来探亲,我拒绝喊他。
八岁时父亲夜晚为我捂好被子,我假装睡着。
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初中时父亲为我购买课外读物,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
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和父亲,如在两岸,隔着清清浅浅的溪。
(2)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3.说说第⒅段在文中的作用。
4.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③节中“咧开嘴直笑”写出了父亲的喜悦之情,“揉了揉眼”写出了母亲不敢相信父亲回来的事实。
B. 第⑧节画曲线句生动地写出了我与父亲间的隔膜,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具体可感。
C. 文中“我”的情感先后经历了排斥、厌烦、感动、依恋、崇敬、感念。
D. 本文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叙述往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阅读记叙文,回答小题。
父爱的高度
⑴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⑵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⑶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自行车,带着我便摸黑去赶热闹。
⑷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耻,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 “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⑸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⑹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⑺父亲说:“去就去么,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⑻“你不去?”
⑼“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⑽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你的位置好!”一边托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⑾我不知怎么搞得,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⑿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⒀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⒁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⒂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老了。
⒃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1.请概括选文写了哪两件事?
2.选文第⑷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理解第⑾段中的划线句子“我不知怎么搞得,眼一下子就湿润了”?
4.分析第⒂段语句的含义。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研究表明:从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中国居民食盐消费量从11.8克/天下降到9.2克/天,下降了约22%;不过,尽管中国人的平均盐摄入量自2000年以来不断下降,但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5克/天的推荐量。
查询数据发现,2000年,辽宁人均盐摄入量为10.6克/天,2009年至2011年间,摄入量有所增加,达到了11.7克/天,10年间增加了10.4%。
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辽宁人均盐摄入量也属于偏多。辽宁、北京和陕西均为11.7克/天,并列排第二,河南最高,四川最低。
为什么辽宁人在饮食上偏爱“重口味”的食物呢?
俗话说“南甜北咸”,相比于江浙一带的清淡饮食,北方人更喜欢咸口的美食。首先,就是地理原因造成的。过去北方冬季很少能够吃到新鲜的蔬菜,所以人们为了在冬季也能吃到多种的蔬菜,就习惯于把菜腌起来,而腌菜只有重盐才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其次,盐分在寒冷潮湿的天气中,有利于保证人们的体能。久而久之,北方人就养成了偏咸的口味。
(材料二)摄入盐分过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会造成高血压,由于人们体液渗透压是恒定的,因此,每摄入1克食盐,就需要多出111克水与之配比,形成生理盐水的渗透压,存储于组织中。但这会导致血管中的水分增加,血管壁所受的压力随之增大,诱发高血压。
12月份发布的《辽宁省2014年度卫生计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中显示,辽宁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85%,也就是说,每四个辽宁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
而高血压则是引发心脏疾病和中风的重要因素。与较高的患病率相比,辽宁成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仅为64.35%,也就是说,36.65%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到医院进行治疗。
此外,辽宁人胃癌发病率高,也与偏爱“重口味”的饮食习惯有关。调查显示,辽宁属于胃癌高发地区,其中男性37.9/10万,女性为16.6/10万。专家认为,这与冬季北方食物单调,咸菜、腌菜成为北方冬季餐桌的常见菜肴有关,“浓盐咸汤如砒霜”,长期且单一的食用这些食物,很有可能诱发消化道肿瘤。
(材料三)
吃多少盐请对号入座
成人:每天的摄入量为在6克以下。
14岁孩子:每天摄入量应在1~3克,婴儿1克就行了。
急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水肿患者:禁食高盐饮食,每天控制在5克以下。
肥胖高血压患者:每天摄入量在3克以下,服用抗过敏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每天应限制盐的摄入量在3克以下。
1.对以上材料,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2000年以来,中国人的平均盐摄入量不断下降,但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
B. 辽宁人均盐摄入量位居全国第二,这与处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域有关。
C. 《辽宁省2014年度卫生计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中显示,每四个辽宁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
D. 小学生每天摄入量应在1~3克,肥胖高血压患者每天盐摄入量应该在3克以下。
2.下面是某学校食堂中一则健康饮食的宣传语,请你根据以上材料补足前半句,使之构成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蔬多果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