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出时令,于景物中独取杨花、子规等,渲染一种________的气氛,切合当时情事。

2.《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李白这首诗“奇思探情”,也就是赞美这首诗有奇妙的构想,有深厚的情感。请结合后两句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明月灵动多姿,清辉永存,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也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除了这首诗写到了明月,你还读过“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中也写到了月亮。

 

1.凄凉哀愁 2.作者把明月拟人化,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他把思念和同情托付给明月,让它带给远方不幸的迁谪者。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和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3.明月松间照(海上生明月……)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结合题目的提示,从修辞、情感两个方面来分析。结合语句内容可知,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 3.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有关月亮的诗句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具体描绘明丽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道理。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铁生——现代——《济南的冬天》 B. 蒲松龄——清——《世说新语》

C. 泰戈尔——泰国——《金色花》 D. 安徒生——丹麦——《皇帝的新装》

 

查看答案

基础运用。

①大年是感恩的演义。寻根问祖也好,走亲串戚也好,都是教人不要忘本。连同一餐一饮,半丝半,都在感念之列。在品尝佳肴美味的时候,在阖家团圆的时候,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这便是年了。于是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②大年是敬仰的演义。“________,________”,是关帝庙门的对联;左秦琼,右敬德,是门神。这是我们对忠义的最初感知。中国人让一代又一代的后生一年一度地接受对忠义的敬仰,移默化地让孩子们知道,只有忠义才配享受香火。

③大年是“和合”的演义。(甲)________是谐调,(乙)________是团圆。和合意味着键康,意味着平安,意味着绵延昌盛。一家人一族人能不能坐在一桌上,它已经不单单是一顿饭的问题,而是这个家的圆满程度,幸福程度,昌盛程度。

④大年是喜庆的演义。大年的喜庆如汪洋大海。它在香喷喷的饭菜里,在红彤彤的对联里;在排山倒海的爆竹声中,也在一家人团圆的天伦之乐中。它在年画,在门神,在对联,在社火,更在老百姓的把酒相邀共话桑麻里。

1.文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缕() 潜(qiǎn

B. 缕() 潜(qián

C. 缕() 潜(qián

D. 缕() 潜(qiǎn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合”“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合    乙:和 B. 甲:和    乙:合

3.下列对“走”字的笔面数和对“化”字的笔顺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的笔画共6笔,“化”的第3笔是竖弯钩。

B. “走”的笔画共7笔,“化”的第3笔是竖弯钩。

C. “走”的笔画共7笔,“化”的第3笔是撇。

D. “走”的笔画共6笔,“化”的第3笔是撇。

4.下列关于文中相关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的关羽而兴建的。关羽因武艺高强、忠义无双被人们称为“武圣关公”。

B. 秦琼、尉迟敬德都是忠勇的名将,清朝小说《西游记》里还有他们为唐太宗镇守宫门的情节,这可能是他们能成为门神的原因。

C.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书写张贴,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D. “和合”一词不仅指家庭和睦美满,它还有着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也象征着杜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

5.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入晕适合的对联是(  )

A. 抬头迎春春满院,出门见喜喜盈门 B. 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

C. 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 D.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下列选项中与第④段“大年的喜庆如汪洋大海”一句修辞手法不同的是(  )

A.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B. 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

C. (新生的猫)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D.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查看答案

作文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人值得感谢,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

请以“值得我        的一件事(或一个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 将题目补充完整;2. 叙事要清楚具体,详略得当;3. 要有真情实感;4. 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5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阅读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母亲吃我碗里的肉

①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逢年过节过生日饭里有肉时,母亲都要先从我碗里夹出一块肉吃我才能吃。

②记忆中,母亲第一次吃我碗里的肉,还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过生日的那顿午饭上。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一年到头大人孩子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几口肉。过生日讨口肉吃则是孩子们的“特权”。

③七岁生日的那天中午,放学后刚进家门口,阵阵肉香飘来,我使大劲地吸了口气才进了屋。见父亲和母亲守着只热气腾腾煮熟了的鸡发愣,怪不得刚才……我兴奋地上前下手便抓,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我挣扎着向母亲望去,见她眼角涌出了晶莹的泪花:“听话,过生日的肉得先叫娘吃第一口……这是……咱家的老规矩。”母亲操起一小块鸡肉要往嘴里塞,却被父亲打落到地上。母亲捡起掉在地上的肉擦了擦土,又从锅里舀了半勺鸡汤一同吞了下去。父亲重重地叹了口气,双手抱头蹲坐在灶间里……母亲脸上挂着泪花,紧紧地抱着我,我几次要挣脱她的手都没有成功。

半顿饭时间过去了,母亲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拉着我揭开锅盖,连肉带汤舀了一大碗,让我吃个饱。从那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过生日的肉要先让娘吃第一口的规矩。长大后回家过生日吃饭前,都是先让母亲从我碗里夹块肉吃我再吃饭。婚后,我及时将这一规矩告诉了妻子,妻子对此大惑不解,声称哪有母亲与孩子抢肉吃的道理。

⑤那年我的生日饭桌上,妻子嬉皮笑脸地向母亲问起了这规矩的来历,母亲不好意思地说:“唉!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啦,还提那个干吗?”见母亲不愿提这事,想是她不愿意在儿媳面前暴露当年与儿子抢肉吃的事,我忙打圆场:“问什么问,有好吃的就该让给老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管妻子对这个规矩很是不理解,可我每年生日饭前碗里的这块肉都是先夹给母亲吃。

⑥去年我回家过生日,妻子特意做了一道母亲最爱吃的梅菜扣肉。母亲还没吃第一口肉,小孙子上前下手便抓,我挥手一挡打在他的小手上,孙子“哇”一声哭了。母亲捧起曾孙子的小手,擦了又擦,揉了又揉,冲我没鼻子没脸地一顿臭训。我委屈地嘟囔:“你还没吃第一口他就下手,坏咱家的规矩……”母亲仰脸叹了一声:“唉!看来咱家的这个‘规矩’是得给你说清楚啦……你还记得四十六年前过生日俺跟你抢肉吃的事吗?不是娘与你争吃第一口,其实那只鸡是毒死的!”“啊?毒死的!”母亲眼角泛着浑浊的泪花:“那年你过生日俺没钱给你割肉吃,你爹从村东地里捡回来一只吃毒谷子种死的鸡,俺把鸡肉洗了多遍才下锅,就是这样还是怕你吃了中毒,俺先抢着吃了块肉喝了点汤,觉得没事才敢让你解馋……”

⑦我心里一阵阵发热。扭头向妻子望去,见她也正擦眼泪呢。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兴奋地上前下手便抓,伸去的小手却被母亲紧紧地抓住不放。

3.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5.如何理解结尾段“我”和妻子的表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