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时,有清风作伴,意甚悦,不孤独;朱自清,外出求学时,有父...

作文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时,有清风作伴,意甚悦,不孤独;朱自清,外出求学时,有父亲相送,情甚浓,不孤独;钱学森,申请回国受阻时,有大爱同行,品甚洁,不孤独。只要心有所系,心中有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不孤独。

请以“不孤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不孤独 温暖的阳光洒向人间的角落,湛蓝的天空与悠悠的白云放逐天际。走在路上,感到格外温暖。嗯?前面怎么有一群人围在那儿,发生什么事了呢?顾不得多想,好奇心指引着我的脚步,快步往前跑去。 “哎呀,哎呀,好痛啊!”一阵微弱的气息掺杂着祥和的声音,扑进耳朵。呀,是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摔倒在地上,从她左手的血迹,不难让人知道她已经跟地面来了一个亲密接触。老奶奶脸色苍白,可是却没有人扶她,老奶奶好可怜啊!谁都不敢去扶老奶奶,怕惹上麻烦。因为电视报纸上没少提类似好心没好报的事情。因此,谁都不敢向她伸出援手。最终,我的爱心还是被理智打败了。我只能干巴巴地站在一旁,关注老奶奶的最新情况。 在场的冷眼旁观,想必让老奶奶心寒。有一个大婶嗑着瓜子不紧不慢地说:“好好的走路,人也会摔倒,可真是奇怪啊!”围观的人们也一齐回答道:“是呀,是呀。”一个小女孩用怜悯的目光投向老奶奶,咬了咬手,发出稚嫩的声音说:“我看老奶奶是真的摔倒了,我们应该要扶她起来呀。”话音未落,就有一个姐姐嚷嚷道:“哼,这个世道,这种骗局再也平凡不过了。”“可是老奶奶真的摔了呀!”小女孩辩解道。老奶奶感激地看了那个小女孩一眼,小女孩更加对刚才自己的那番言语有了信心。“当然,骗子都是要用真心来博取我们的同情。”那个姐姐轻蔑地瞄了一眼老奶奶。我的理智消失了,刚想上前扶起老奶奶。突然,一个大哥哥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他蹲到老奶奶面前,好像在询问什么呢。看到他的举动,我停下脚步,决定随机应变。 “社会变得如此黑暗,就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人存在!”那个哥哥振振有词地说道。大哥哥小心翼翼地扶起老奶奶,人们纷纷让出一条路,大哥哥哼了一声朝远方走去。过了不久,大哥哥回过头愤怒地说:“你们的良心在哪里,或许没有良心?”说完,大哥哥扶着老奶奶,消失在人海中。人群缓缓散开,每个人的脸都沉了下来。每个人都对大哥哥的道德谴责而在心中默默反省着。 人们的良心在哪里呢?我也深思其中:每个人都有良心,只是我们未曾发现,这是我们要寻找的目标。有了良心,社会才能温暖。冬天过去,希望人们的良心在太阳的温暖照射下,就此褪去那层寒冰,迎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谐。人间有爱,让爱洒满人间的每一片寸土。 不孤独,因为有爱。 【解析】 作文标题“不孤独”。从题干所给的材料分析上,“不孤独”因为“有清风作伴”“有父亲相送”“有大爱同行”……并指出“只要心有所系,心中有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不孤独”。实际这些话就是关键性的提示语,它们不仅揭示了“不孤独”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写作思路和写作范围。写记叙文,只要叙写某种原因让人“不孤独”的事件即可。写议论文,阐述某一种或几种行为对“不孤独”的意义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包子的香味

伍中正

①那年高考结束后,我去了王镇壮叔的包子铺。

②壮叔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理由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有讲究,肉馅菜馅挑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的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

③起初来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

④那年寒假放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却很安静地站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

⑤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

⑥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

⑦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意,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

⑧快到年边,腊月二十八那天中午,男孩来了,跟上次不一样,头发剪短,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

⑨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

⑩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

⑾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情类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在他爹去过的城市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节目中,我看到当年的那个男孩长成了帅气的小伙。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

    ⑿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

⒀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

⒁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

⒂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1.试概括这篇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

2.联系文章内容,分析第⒁段中“我已泪流满面”的原因。

3.在小男孩眼中,壮叔 “ 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在你眼中壮叔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4.请分析文章标题“包子的香味”的意蕴。

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下面链接材料,找出作者在刻画“我”时所采用的共同方法,并简要概括 “我”的不同情感。

链接: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

共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塑封新书得不偿失

周慧虹

①不知从何时起,书店待售的图书大都被塑封包裹得严严实实,读者只能看书封,不能拆阅,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图书,真的有必要塑封吗?

②不可否认,塑封有利于保护图书。它使得图书无论是在运输还是售卖过程中,皆可免遭污损,保持良好品相。

③但塑封的存在,不啻于在读者与图书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一本书究竟合不合读者之意,起码要大致翻一翻才能约略知晓内容和文字风格,可因了塑封阻隔,翻阅愿望化为泡影,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读者购买的欲望。

④过去诸多商场货柜林立,顾客想要购买中意商品必须由售货员递送,促使许多书店早就实行了开架售书。读者无论买不买书,都可随意地走进书店,信手拈起一本或匆匆浏览,或细细品味,体现了书业中人的宽容大度,一度颇受读者好评。如今,超市、商场普遍都向顾客敞开怀抱,图书售卖却多出一层塑封,将自己封闭了起来。这种逆向变化,有点弄巧成拙。

⑤塑封也增加了图书成本。塑封一本书约需两毛多钱,看起来似乎不是多大的事儿,但在图书出版持续增长,图书利润率愈益下滑的今天,每本书若能节省这两毛钱,书业整体由此形成的绝对节约额亦还可观。

⑥图书是否采用塑封包装,还涉及环保问题。众所周知,塑料含有聚丙烯、聚乙烯等,是不可降解材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言而喻。图书大量使用塑封,既浪费资源,又危及环境。

⑦无论是从方便读者还是着眼环保考虑,塑封这一“标配”不要也罢。图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除了在内容上务求经典,装帧、发行、销售等各个方面亦需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精神、文化意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4月13日 第 07 版)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谈“塑封新书得不偿失”的。

2.文章第④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4.互联网时代,手机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器阅读等读书形式日渐多元;“流动书屋”“网上借阅”文化惠民创举不断。请针对“图书封塑现象”,就如何吸引更多读者走进书店阅读、购书,向书店销售经理提些建议。(从图书装帧、图书销售等方面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注)①嗖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 ④ 弥:更加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便还家

(2)无论魏晋

(3)石为泉

(4)源而上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                 绿萝山下

B. 峰累累                   假人而后见也

C. 神情与苏黄不             桑竹之

D. 泉啮                   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

4.请简要概括乙文中桃花源的特点。

5.两篇选文中的桃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简要谈谈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武陵春·春晚(注)

(宋)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五十三岁的她正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

(1)这里选取了唐诗、宋词、________ ,三首作品依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愁、____________ 的愁、思念家乡的愁。

(2)三篇作品异曲同工,描绘的愁是那样绵长、沉重、深痛,你最喜欢哪位作者表达愁的方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美丽,让人愉悦的词。桃源中学学生正在开展“慧眼寻美”的活动,组委会邀你参与并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一:寻美)

材料一:邹忌,齐国之美丽者也。

材料二:《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拍摄了中国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0多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现中国自然人文魅力。

材料三:“美丽中国”是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之一。报告指出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建设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

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请写出对“美丽”含义的探究结果。

(活动二:赞美)

2018年4月4日晚上10点,朋友圈突然被“雷海为登顶”刷屏,各个微信群里,也是一片“求采访雷海为”声。这位来自浙江杭州的外卖小哥,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十几年前,他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为了能读诗,就到书店把诗背下来回家再默写,就这样积累了八百多首诗词。“再平凡的生命,都有权利去追寻那不平凡的光芒!”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以此为题发布帖子,2个多小时已有超过5000个网友点赞。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文段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活动三:捍美)

4月16日,中国留韩学生小伊发现学校里张贴的一张宣传海报,不仅将台湾人、香港人与中国人并列,而且还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与五星红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并列。小伊数次向制作海报的机构投诉,并要求其更正错误。然而,对方威胁将让学校对其作出处罚。

对小伊的做法你赞成吗?请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