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武汉铁路局宣布将加开19对临时客车,用于疏通端午小长假的客流。
B. 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C. 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D. 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和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________,有如向地壳________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________。
A. 探索 寻求 坚持不懈 B. 探索 追求 锲而不命
C. 钻探 追求 坚持不懈 D. 钻探 寻求 锲而不舍
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卓越(zhuó) 烦躁 鞠躬尽瘁(cuì) 慷慨淋漓
B. 字帖(tiè) 深霄 气冲斗牛(dòu) 浩浩荡荡
C. 粗拙(zhuō) 镶嵌 妇孺皆知(rú) 微不足道
D. 愧怍(zuò) 祈祷 深恶痛绝(wù) 大庭广众
作文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时,有清风作伴,意甚悦,不孤独;朱自清,外出求学时,有父亲相送,情甚浓,不孤独;钱学森,申请回国受阻时,有大爱同行,品甚洁,不孤独。只要心有所系,心中有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不孤独。
请以“不孤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包子的香味
伍中正
①那年高考结束后,我去了王镇壮叔的包子铺。
②壮叔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理由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有讲究,肉馅菜馅挑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的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
③起初来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
④那年寒假放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却很安静地站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
⑤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
⑥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
⑦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意,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
⑧快到年边,腊月二十八那天中午,男孩来了,跟上次不一样,头发剪短,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
⑨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
⑩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
⑾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情类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在他爹去过的城市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节目中,我看到当年的那个男孩长成了帅气的小伙。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
⑿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
⒀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
⒁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
⒂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1.试概括这篇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
2.联系文章内容,分析第⒁段中“我已泪流满面”的原因。
3.在小男孩眼中,壮叔 “ 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在你眼中壮叔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
4.请分析文章标题“包子的香味”的意蕴。
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下面链接材料,找出作者在刻画“我”时所采用的共同方法,并简要概括 “我”的不同情感。
链接: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
共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塑封新书得不偿失
周慧虹
①不知从何时起,书店待售的图书大都被塑封包裹得严严实实,读者只能看书封,不能拆阅,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图书,真的有必要塑封吗?
②不可否认,塑封有利于保护图书。它使得图书无论是在运输还是售卖过程中,皆可免遭污损,保持良好品相。
③但塑封的存在,不啻于在读者与图书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一本书究竟合不合读者之意,起码要大致翻一翻才能约略知晓内容和文字风格,可因了塑封阻隔,翻阅愿望化为泡影,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读者购买的欲望。
④过去诸多商场货柜林立,顾客想要购买中意商品必须由售货员递送,促使许多书店早就实行了开架售书。读者无论买不买书,都可随意地走进书店,信手拈起一本或匆匆浏览,或细细品味,体现了书业中人的宽容大度,一度颇受读者好评。如今,超市、商场普遍都向顾客敞开怀抱,图书售卖却多出一层塑封,将自己封闭了起来。这种逆向变化,有点弄巧成拙。
⑤塑封也增加了图书成本。塑封一本书约需两毛多钱,看起来似乎不是多大的事儿,但在图书出版持续增长,图书利润率愈益下滑的今天,每本书若能节省这两毛钱,书业整体由此形成的绝对节约额亦还可观。
⑥图书是否采用塑封包装,还涉及环保问题。众所周知,塑料含有聚丙烯、聚乙烯等,是不可降解材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言而喻。图书大量使用塑封,既浪费资源,又危及环境。
⑦无论是从方便读者还是着眼环保考虑,塑封这一“标配”不要也罢。图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除了在内容上务求经典,装帧、发行、销售等各个方面亦需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精神、文化意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4月13日 第 07 版)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谈“塑封新书得不偿失”的。
2.文章第④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4.互联网时代,手机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器阅读等读书形式日渐多元;“流动书屋”“网上借阅”文化惠民创举不断。请针对“图书封塑现象”,就如何吸引更多读者走进书店阅读、购书,向书店销售经理提些建议。(从图书装帧、图书销售等方面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