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般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结合诗歌内容和链接评价,应填写在①②两处的一项是( )
(链接评价)梁启超在评价李清照的① 这首词时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其中,“苏辛”指的是豪放派词人② 和辛弃疾。
A. ①《如梦令》 ②苏辙 B. ①《渔家傲》 ②苏轼
C. ①《如梦令》 ②苏轼 D. ①《渔家傲》 ②苏辙
2.在《渔家傲》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诗歌默写。(每句诗歌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正确的拼音代替)
(1)在晏殊的《浣溪沙》中,蕴含着一切美好事物都可能会消逝,但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再现的哲理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春望》中写出了因战乱与家人难通音信,对家人安危魂牵梦萦的诗句是: , 。
(3)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创作的诗歌有1500多首流传于世。其中你印象深刻的诗句还有: , 。(《春望》除外)
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同学们对“春节文化”兴趣浓厚,开展了以“拜年礼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搜集整理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拜年礼俗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周朝,每逢新年,诸侯都要向周天子祝贺新年。《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孔颖达注释:四方诸侯会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贺新年。天子安排乐舞招待他们。诸侯们赋诗言志,将天子比作太阳加以颂扬,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其实,古代人们最初的拜年礼俗,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拜,而是拜“神”或拜“物”,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年”是一种怪兽。它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年兽一来,树木凋敝,一片(甲) 。因此,每到除夕,人们便(乙) ,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善的伤害。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又一年的除夕之夜,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穿新衣戴新帽。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到亲友家道喜问好。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可以说是拜年的最早形式。民间有俗语:“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子戴新呢帽,老婆子要吃大花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新年伊始邻里之间互拜时的喜悦。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载zǎi 摩肩接踵zhóng 惟妙惟肖xiāo
B. 记载zài 摩肩接踵zhǒng 惟妙惟肖xiào
C. 记载zài 摩肩接踵zhóng 惟妙惟肖xiāo
D. 记载zǎi 摩肩接踵zhǒng 惟妙惟肖xiào
2.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写词语是( )
A. 狼藉 扶老偕幼 B. 狼籍 扶老携幼
C. 狼藉 扶老携幼 D. 狼籍 扶老偕幼
3.对“比”和“年”的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的第一笔是“一”“年”字第三笔是“一”
B. “比”的第一笔是“一”“年”字第三笔是“|”
C. “比”的第一笔是“”“年”字第三笔是“一”
D. “比”的第一笔是“”“年”字第三笔是“|”
4.春联小组同学不慎将收集的两副春联弄混,下列关于这两副春联的排序,正确的是( )
春联:①春风得意展宏图 ②红桃贺岁杏迎春 ③万事顺心成大业 ④丹凤呈祥龙献瑞
A. 上联①下联③/上联②下联④ B. 上联③下联①/上联④下联②
C. 上联④下联①/上联③下联② D. 上联①下联④/上联②下联③
5.传统文化小组的同学们找到书法家米芾创作的《元日帖》,下列对此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帖笔势沉着痛快,时而飞扬跌宕,时时间出。
B. 此帖用笔迅疾,若行若藏,首尾相接,左右呼应。
C. 此帖看似洒脱不拘,实则结体自由不散乱。
D. 此帖笔意极少变化,线条粗细对比并不强烈。
6.同学们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容易将衣补旁()和示补旁()弄混。同学们便查找资料,总结规律。根据所给的提示,应在横线处填写的一项是( )
(衣)做偏旁部首的字多与衣服有关,如:衫、补、袖、装等字;
(示)做偏旁部首的字多与 有关,如:祠、祈、福、禁等字。
A. 建筑 B. 心情 C. 祭祀 D. 天象
7.2018年一则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家香家乡》火爆荧屏:“家,就是我们一辈子的馋……家的味是幸福的陪伴,家的味是纸墨的积淀,家的味是游子的眷恋,家的味是牵挂的温暖,家的味是此时此刻的团圆。”下列对这则广告的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 公益广告选材要贴近百姓生活。这则广告直接地气,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B. 这则广告的语言温暖有力量。引起大家的共鸣,也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C. 广告语用词要准确得体。“一辈子的馋”,明显带有贬义,谁还愿意听啊?
D. 这则广告语形式整齐,押韵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真心是公益好广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有了阳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绽放的笑容给人愉悦;有了阳光,万物竞发,生机勃勃,奋发的精神给人力量。它以灿烂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成功的未来。
一个鼓励的眼神是阳光,一句宽慰的话是阳光;微笑凝视是阳光,轻抚双肩是阳光;理解是阳光,宽容是阳光,信任是阳光;循循诱导是阳光,谆谆教诲是阳光。有了阳光,回忆也充满了温馨和美好……
请以《落满阳光的回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以记叙和描写为主,适当抒情、议论,要有真情实感。(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名著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写给千里之外的孩子
傅雷
1954年1月30日晚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望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里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思想迂腐,知识浅陋),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3.你能说说《傅雷家书》中这位父亲的特点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悉如外人
2.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赡养孝敬自己的老人时不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