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人的一生,要跟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告别。同学离散,友人远去,我们不得不依依惜别...

作文

人的一生,要跟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告别。同学离散,友人远去,我们不得不依依惜别;童年美好,我们还是要跟她轻轻道别……在生活中,我们还要跟烦恼、软弱、不良习惯等等告别。在告别中,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成熟。

请以 “告别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文面整洁。(3)不少于600字。

 

告别母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六年级上半年,只剩下最后一个学期就要告别小学,迎来初中了。有些不舍,又有些激动;舍不得从四年级就教我们的老师,舍不得从一年级玩到大的同学!之所以激动,是因为离我的梦想更进一步了,憧憬着未来,盼望着能考一个好成绩,在这最后的小学时光里,我要珍惜时间,珍视友谊,重视学习!还剩下最后半年的轻松时期了!唯一能说的就是:珍惜!珍惜!再珍惜! 还记得那个美丽的校园,以及校门的碧波潭和那块用金色写的大字:正气,灵气,儒气。紧挨着是一座办公楼,虽然才盖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比起刚刚竣工的新楼也算是老了。在校园正面是塑胶操场,红色的跑道,绿色的人造草坪,还有那五彩的看台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而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更是给这美丽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无穷的乐趣。校园让我们的小学生活更加快乐、美丽、生机盎然。 还记得那几位辛苦教育我们的老师吗?是他们教给了我无穷的知识呀,也是他们耐心地教我们读书、写字,从最简单的写一句话到最复杂的作文阅读。他们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他们的教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而他们却在一天天地变老。 还记得那一个个可爱的小伙伴们吗?他们和我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习上我们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周末里我们一起愉快地出去玩耍。在学校里我们是学习的伙伴,经常坐在一起快乐地聊天。在校外我们是最好的朋友,爬山、逛街、逛公园……在我最无助时是他们帮助了我,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六年的时光缓缓而又匆匆地流出,太多的故事握在手心,舍不得放开。 【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贴近学生生活,难度不大。“告别”的意思是离别,分手,可以写自己与某人告别的经历,也可以写对于告别的独特感悟,还可以写自己与某种负面的情绪或习惯“告别”的经历,这种写作思路更容易受到看卷老师的青睐。此题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出“告别”对于我们成长的重大意义,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已得_________

(2)及反  ________

(3)先自其足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何不试之以足?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

3.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后面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

(1)撒盐空中差可________

(2)去后_______

(3)下车____

(4)相而去___

2.翻译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读了第二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的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洞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里没了一根檀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坏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材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说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说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去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的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文中句子“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2.文章开头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下列句子朴实而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②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

4.“老人种了一辈子的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表现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

(2)这幅漫画对你有什么启示?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