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鹳鹊楼又称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xī)息其上而得名,坐落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府城;后倾圮,其匾(biǎn)额移至城楼上。
B. 儿时乡村生活的痕迹一直氤氲在我的记忆里,如蛰伏在屋后黝(yǒu)黑山坳里久久不曾散去的炊烟,又如游走在春日田间与万物嬉戏的惠风,弥漫着缱绻,晕(yùn)染着希望。
C. 由郑振铎等大家从1958年开始编纂(zuǎn)的《古本戏曲丛刊》,在60年间收录了许多亟(qì)待编目的戏曲,终于集腋成裘,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传统戏曲作品总集。
D. 从以往的怨声载(zài)道,到现在的交口称赞,近年来该村大刀阔斧移风易俗,打破饱受诟病的人情枷索,摈(bìn)弃各种陈规陋习,为脱贫攒足了本钱,为村民鼓足了干劲。
按题目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万物生长靠太阳,晴朗时人们歌唱阳光,阴霾中人们渴盼阳光。阳光有着无比的魅力,清晨的阳光让万物欣喜,雨后的阳光展示世界的美丽,寒冬的阳光令人舒适。阳光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狭窄的生活变得开阔,让我们单调的日子变得多彩,让我们郁闷的心情变得舒畅……不同的人对阳光有着不同的感受,或许,那个人,那件事,那个微笑,就是温暖你心底的那一束阳光。
请你以“那一束阳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抄材料;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为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班上组织“名胜古迹中的楹联搜集与整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下面是楹联的四大特点,请你补全。(每空仅限4字)
①____,断句一致
②____,音调和谐
③____,位置相同
④____,上下衔接
2.向同学们推荐一副名胜古迹中的楹联,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3.活动结束后,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则一句话新闻。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什么感情?
2.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 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 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D. 诗歌一二句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及下船
2.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是金陵人,客此。
3.作者借西湖雪景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微信朋友圈
材料一: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朋友圈是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的一个社交功能,指用户通过发表文章、发布视频、分享图片、评论点赞等渠道认识的一些朋友而形成的一个社交圈子。
材料二:微信朋友圈特点鲜明。一是自媒体属性,每一次朋友圈内容更新,均可视作一次一对多的传播,传播的受众即为朋友圈中的好友,而传播范围取决于受众的多寡,传播的深度则取决于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起共鸣。二是半隐私性互动,用户发布信息,可以选择可见范围。在同一个可见范围层级内的好友可以看见发布及互动内容,而处于不同可见范围层级的用户相互之间不能看到对方的反馈信息。
材料三:陕西女子崔某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南门口发生恶性抢小孩伤人事件”的信息,因为自己娘家在杨凌,看到微信中提到“南门口”,便误认为就是“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门口”,未经过核实,再次编辑后,将这条消息发到了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引起社会恐慌。
材料四:网上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摘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一,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微信朋友圈。(35字以内)
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谈谈怎样合法使用微信朋友圈。
3.下列陈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微信朋友圈内容传播的深度往往取决于朋友圈中好友的多寡。
B. 陕西女子崔某将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信息核实编辑后发到朋友圈以求引起社关注。
C. 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布信息时可以选择可见范围,与好友作半隐私性互动。
D. 用户在朋友圈这个舞台上精心表演,以建构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公共形象”。